關於醫家<盧仁宗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盧仁宗

盧仁宗為唐代醫家,其生平事蹟及籍貫未見詳載,然其醫學貢獻可從史籍窺見一二。據《舊唐書·藝文志》與《新唐書·藝文志》所錄,盧氏著有《食經》三卷,該書雖已散佚,然部分內容幸賴日本丹波康賴所編《醫心方》得以保存,成為研究唐代食療與中醫養生學之重要文獻。

唐代醫學承襲漢魏六朝之餘緒,並融合西域與印度醫學精華,形成獨特之理論體系。盧仁宗所撰《食經》當屬「食治」範疇,此與孫思邈《千金要方》中「食治篇」、孟詵《食療本草》等同為唐代食療學之代表。中醫素有「藥食同源」之說,認為食物性味歸經可調和人體陰陽,如《黃帝內經》云:「五穀為養,五果為助,五畜為益,五菜為充。」盧氏《食經》或即基於此理,詳述食材之四氣(寒、熱、溫、涼)、五味(酸、苦、甘、辛、鹹)及對應臟腑之補瀉作用。

從《醫心方》所引佚文推測,盧仁宗可能注重飲食與季節、體質之配合,如春季宜食辛散之物以助陽氣生發,冬季則宜溫補以藏精。此與《素問·四氣調神大論》「春夏養陽,秋冬養陰」之旨相合。此外,唐代食療學亦受道家養生思想影響,講究「服食導引」,盧氏書中或載有以特定食材延年祛病之法,如茯苓、枸杞等藥食兩用之物。

雖盧仁宗之著作未能全帙流傳,然其殘篇仍反映唐代醫家對飲食療法之重視,可視為中醫營養學早期發展之見證。後世如元代忽思慧《飲膳正要》、明代李時珍《本草綱目》等,皆繼承並發展此一傳統,足見盧氏等唐代醫家於中醫食療史之地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