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產後肉線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產後肉線,古稱「產下肉線」,首見於徐潤之《最新達生篇》,為中醫婦科古籍所載之特殊病證。此症特徵為產婦分娩後,自陰道排出狀如肉線、色淡紅或紫暗之條索狀組織,質地柔韌,長短不一,或伴少腹墜痛、惡露異常等症。

病因病機
中醫理論認為,此症多因產時氣血驟虛,衝任失固,胞宮殘餘穢濁未盡,與瘀血互結而成。其病機關鍵在於:

  1. 氣虛不攝:產後元氣耗傷,中氣下陷,胞絡弛緩,致敗血濁液凝結成線
  2. 瘀熱互結:產褥期間血室正開,外邪乘虛入裡,與餘血相搏,化熱成瘀
  3. 衝任損傷:分娩時胞絡受損,脈道不固,離經之血與津液裹結成形

證候特徵

  • 主症:陰道排出肉紅色或紫褐色條索狀物,觸之柔韌有彈性
  • 兼症:或見小腹隱痛拒按、腰骶酸脹,惡露量少色暗,或淋漓不絕
  • 舌脈:舌質多暗滯,邊見瘀點,脈沉澀或弦細

古籍論述
《女科秘要》提及:「產後陰中垂出肉線,長三尺餘,此乃氣血俱虛,不能收攝。」《婦科玉尺》則載:「此係敗血流入經絡,與氣相搏,結而成形。」皆強調氣血失調與瘀滯之關鍵作用。

辨證分型

  1. 氣虛下陷型:肉線色淡質軟,伴氣短乏力,小腹空墜,舌淡苔薄
  2. 瘀熱阻絡型:肉線色紫暗,排出不暢,腹痛拒按,舌暗紅苔黃
  3. 寒凝血瘀型:肉線色青紫,得溫則舒,形寒肢冷,舌淡紫苔白

治法舉要

  • 內治:以「益氣升提、化瘀通絡」為大法,氣虛者用補中益氣湯加五靈脂、蒲黃;瘀熱者取生化湯合失笑散;寒凝者予少腹逐瘀湯
  • 外治:古籍載有「蓖麻仁搗膏貼百會穴」升提固脫之法,或取荊芥穗煎湯熏洗

此症與現代醫學所稱「殘留胎膜組織」或「子宮復舊不全」部分症狀相類,然中醫獨重整體氣血調攝與經絡辨治,體現「異病同治」之特色。歷代醫家尤重產後「多虛多瘀」之體質特點,臨證需審其寒熱虛實,不可概投攻伐之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