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盧濤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盧濤

明代醫家,字安澤,浙江東陽人。早年因母親患病,遂潛心鑽研醫藥,後以醫術聞名於世。其生平事蹟雖流傳不廣,然據史料記載,盧濤曾撰有《嘗藥錄》一書,內容多涉藥物性味、配伍及臨床應用,惜未見刊行,後世亦無傳本,僅散見於部分醫籍引述之中。

學術背景與醫術特色

盧濤所處之明代,中醫學正值理論與實踐之整合期,溫補學派漸興,而藥物學亦趨於系統化。其著作《嘗藥錄》之名,反映其重視藥物實際效用,可能承襲李時珍《本草綱目》之實證精神,強調親驗藥性,此與傳統「神農嘗百草」之實踐觀一脈相承。

明代醫家多兼通儒理,盧濤或亦受此影響,將儒家「格物致知」精神融入醫藥研究。其以孝心入醫,契合中醫「醫乃仁術」之核心,臨床或注重調理氣血、扶正祛邪,尤擅長內科雜病與虛損調治。

《嘗藥錄》之推測內容

雖原書已佚,然據書名推斷,該書可能聚焦以下範疇:

  1. 藥物性味歸經:詳述藥材四氣五味(寒熱溫涼、酸苦甘辛鹹)及歸經理論,如黃連苦寒入心經,用以清心火。
  2. 配伍禁忌:闡明「十八反」「十九畏」等配伍原則,或記錄個人臨床用藥心得。
  3. 驗方實錄:收錄民間效方或自擬方劑,反映明代江南地區用藥特色,如結合當地濕熱氣候,善用茯苓、薏苡仁等化濕藥。

歷史定位

盧濤雖非劃時代之醫家,然其代表明代地方醫者之實踐精神,補益了民間醫學之脈絡。其著作雖佚,但從側面印證當時醫家對藥物經驗之重視,可視為本草學發展過程中的一環。後世若得見其書,或可進一步窺見明代醫藥學在地方層面之傳承與創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