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盧祖常>的簡介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盧祖常
盧祖常,南宋醫家,號砥鏡老人,永嘉(今浙江溫州一帶)人。其生平與名醫陳無擇交善,二人常切磋醫理,相互砥礪,對當時醫學發展頗有貢獻。盧氏精研傷寒、雜病,擅長辨析證候與處方用藥,著作多聚焦於臨床實用方劑與理論批判,展現其深厚的醫學造詣與嚴謹的學術態度。
著作與學術貢獻
- 《擬進太平惠氏和劑類例》
此書主要探討傷寒與雜病的證治分類,系統整理方劑配伍與臨床應用。書名中的「和劑」反映宋代官方藥局「太平惠民和劑局」的影響,內容可能涉及官修方書的延伸或修正,惜已佚失,未見傳世。 - 《擬進活人參同余議》
針對傷寒學說與雜病治法提出辨析,或受朱肱《類證活人書》啟發,結合個人臨床經驗,補充或修正前人理論。書中「參同」一詞,暗示其融合不同學派觀點的意圖,體現南宋醫家對傷寒學的反思與創新。 - 《續易簡方後集》(又名《易簡糾謺方》)
此書為盧氏批判性著作,針對王碩《易簡方》及孫志寧增補內容進行評述。宋代「易簡方」風行,強調簡便效廉,但盧氏指出其中過度簡化可能導致的辨證謬誤,主張臨床需嚴守辨證論治原則。書中詳列方藥適應證與禁忌,反映其重視方證相應的學術立場。
學術思想與中醫特色
- 傷寒與雜病並重:盧氏繼承張仲景學說,強調外感與內傷疾病的交互影響,治法上注重表裡兼顧,如結合六經辨證與臟腑辨證。
- 方劑批判與改良:針對宋代盛行方書的簡化傾向,主張方藥需隨證加減,反對機械套用,體現因時、因地、因人制宜的治療思想。
- 理論結合臨床:其著作雖多佚失,但從書名推測,內容可能涉及脈證合參與藥性分析,反映南宋醫家對實證醫學的重視。
歷史地位
盧祖常活躍於南宋永嘉醫家群體,與陳無擇同屬「永嘉醫派」,該派以融合經方與時方、注重臨床實效著稱。其批判性著作《易簡糾謬方》尤具價值,為後世提供宋代方劑學發展的爭鳴實例,亦彰顯中醫學術傳承中的反思與修正精神。
(註:現存文獻對盧祖常記載有限,其學術細節多依書名及時代背景推論,進一步研究需結合南宋醫學史與新發現史料。)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