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臚脹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臚脹
定義與釋義
臚脹為中醫病狀名詞,指腹部脹滿不適之症。「臚」本義為腹前部位,《廣韻·九魚》釋:「腹前曰臚。」《素問·六元正紀大論》記載:「面首四肢(月真)憤,臚脹,瘍痱,嘔逆。」明代醫家張景岳注釋:「臚,皮也。一曰腹前為臚。」可見臚脹泛指腹部皮膚或內腔因氣機壅滯而呈現的脹滿狀態,屬「腹脹」範疇之一。
中醫病機與辨證
臚脹之成因與臟腑功能失調密切相關,主要涉及肝、脾、胃三臟:
- 肝氣鬱結:情志不遂致肝失疏泄,氣機阻滯於腹,常見脅肋脹痛連及腹部,脈弦。
- 脾胃虛弱:運化失職,水穀不化而生濕濁,積聚中焦,症見脘腹痞滿、食後脹甚、舌苔白膩。
- 濕熱蘊結:外感濕熱或飲食肥甘,濕熱內阻腸胃,可見腹脹灼熱、口渴不欲飲、大便黏滯。
此外,《黃帝內經》提出「諸脹腹大,皆屬於熱」及「濁氣在上,則生䐜脹」,說明臚脹亦可因熱邪或濁陰不降所致。
相關典籍論述
除《素問》外,《醫宗金鑒·雜病心法要訣》將腹脹分為「氣脹」「水脹」「血脹」「食脹」等,臚脹多屬氣脹初期,以叩之如鼓、按之無形為特徵。《張氏醫通》進一步指出:「脹非一病,……在皮膚腠理之間者,臚脹也。」強調其病位淺表,與「鼓脹」(病深及腹水)有別。
治療原則
中醫治臚脹以「通」為法,依證型選方:
- 肝鬱氣滯:柴胡疏肝散加減,以疏肝理氣。
- 脾虛濕困:香砂六君子湯配合厚朴、大腹皮,健脾化濕消脹。
- 濕熱內阻:中滿分消丸加減,清熱利濕、行氣寬中。
針灸常取足三里、中脘、天樞等穴,調和脾胃氣機。
與現代醫學關聯
臚脹症狀近似現代醫學之「功能性腹脹」或「腸蠕動異常」,但中醫更重視整體氣化功能,非僅局部病理。此概念體現中醫「辨證求因」之特色,將形體症狀與內在病機結合分析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