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鸕鶿瘟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鸕鶿瘟,又稱大頭瘟或蝦蟆瘟,是一種頭部和麪部腫熱的疾病。疾病的名稱來自於鸕鶿,因為這種鳥類患有類似的症狀。

在《醫學正傳.瘟疫》中提到,大頭天行病,即頤頜腫熱的病症,又稱鸕鶿瘟。

而在《赤水玄珠.疫門》中也記載,腦袋和麪部腫脹的病症俗稱鸕鶿瘟或蝦蟆瘟。

另外,在《證治匯補.咽喉章》中提到,當年鄉村中有類似症狀的人們時,可能是因為天運氣過亢,結果導致寒熱發作,引起喉嚨疼痛。這種情況也被稱作蝦蟆瘟或鸕鶿瘟。

鸕鶿瘟的病因是身體虛弱,容易受到外界異常氣候的影響,導致毒熱在上焦積聚。

鸕鶿瘟的臨床特徵包括頭面頤頤腫熱,發熱惡寒,頭痛,咽喉腫痛,口渴,煩躁,舌紅苔黃,脈浮數。

鸕鶿瘟的治療方法主要是清熱解毒,疏風散熱。可以使用銀翹散、桑菊飲等方劑來進行治療。

預防鸕鶿瘟的主要措施是增強身體素質,提高免疫力。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飲食衛生,不要食用生冷、辛辣和刺激性食物,並且要注意休息,避免過度勞累。一旦出現發熱、頭痛、咽喉腫痛等症狀,應及時就醫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