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顱際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顱際
顱際,又稱「發際」,指頭部髮絲生長之邊緣區域,為中醫解剖與針灸定位之重要標誌。《素問·骨空論》提及:「髓空在腦後三分,在顱際銳骨之下……」此處所述「顱際」即強調其與骨空、經絡之關聯,為氣血輸布與髓海通達之關鍵所在。
中醫理論中的顱際定位
- 解剖意義:
顱際分佈於頭部前、後、側緣,依位置可分為「前發際」(額部髮線)、「後發際」(枕骨下緣)、「側發際」(顳部髮線)。古人觀其形態以察腎氣盛衰,如《靈樞·五色》云:「明堂骨高以起,平以直,五臟次於中央,六腑挾其兩側。」前發際高低與先天稟賦相關,後發際則多與督脈、膀胱經循行相繫。 -
經絡循行:
- 督脈:後發際正中為「風府穴」所在,督脈入腦之門戶,主一身陽氣。
- 足太陽膀胱經:後發際旁開1.3寸為「天柱穴」,通調頭項氣血。
- 足少陽膽經:側發際緣過「率谷穴」,影響側頭部氣機升降。
顱際區域為諸陽經交會之處,故外感風邪或內傷積滯時,可現頭痛、眩暈等症。
-
診斷與治療應用:
- 望診:發際模糊或過高者,中醫多責之於腎精不足;發際瘡癤頻生,則與濕熱上蒸或血分鬱熱相關。
- 針灸取穴:如「神庭穴」(前發際正中直上0.5寸)主治癲狂、頭風;「啞門穴」(後發際正中直上0.5寸)為治啞要穴,需謹慎深淺。
- 外治法:古方以藥末塗敷發際(如《千金方》治頭風),或艾灸顱際穴位以溫通陽絡。
古籍考據與髓空之論
《素問》所言「顱際銳骨之下」,王冰注釋為「枕骨與第一頸椎相接之凹陷」,此處乃「風府穴」深部,為髓海下輸之通道。中醫認為「腦為髓之海」,而顱際毗鄰之骨空(如「囟會」「百會」)皆與腦髓相通,故顱際形態異常或觸診壓痛,可反映髓海充盈與否,如小兒囟門遲閉、成人腦轉耳鳴等症,均與此相關。
綜觀之,顱際非僅體表標誌,實為窺探經氣盛衰、髓海狀態之窗口,於臨床辨證與針砭施治中具深遠意義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