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顱脹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顱脹

病證名,屬小兒頭部病變之一,特徵為頭皮光滑緊繃,額角異常脹大。此證與「囟填」有別,囟填多因囟門突起、按之堅硬,常由實熱或寒邪凝滯所致;而顱脹則以肝腎虛熱上衝為主要病機,屬虛中夾熱之候。
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小兒「稚陰稚陽」,肝腎精血未充,若先天稟賦不足,或後天調養失宜,易致肝腎陰虛,虛熱內生。熱性上炎,循經擾動頭部,使氣血壅滯於顱骨縫隙及額角,故見頭皮光急、脹大之象。《醫述·幼科集要》明確指出:「顱脹……乃肝腎虛熱上衝」,強調其本虛標熱之特性。

辨證要點

  1. 頭皮外觀:頭皮光滑緊繃,觸之無凹陷,額角明顯脹大。
  2. 兼症:或伴見煩躁夜啼、面赤唇紅、手足心熱等陰虛內熱之象。
  3. 舌脈:舌質紅少津,脈細數或弦細,指紋淡紫。

治法與方藥
治宜 滋陰補腎、平肝潛陽,以標本兼顧。

  • 主方:選用 地黃湯重劑(以六味地黃丸為基礎),重用熟地黃、山茱萸滋補肝腎;配伍澤瀉、茯苓滲濕泄濁,防滋膩礙胃;酌加龜板、牡蠣等介類藥以鎮潛虛熱。
  • 加減:若虛熱甚者,可加知母、黃柏(如知柏地黃丸);兼肝陽上亢,加鉤藤、石決明以熄風潛陽。

與相關證候鑑別

  • 囟填:多屬實證,囟門高凸,按之堅硬,常因風熱攻衝或寒凝氣滯所致,治宜清熱解毒或溫散寒凝。
  • 解顱:以囟門遲閉、頭骨縫裂開為特徵,多因先天不足、髓海空虛,治宜補益腎精。

顱脹一證,反映小兒肝腎陰虛與虛熱上擾的病理特點,臨床需細辨虛實,注重滋養下焦與清降上炎之火並行,方能收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