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魯照>的簡介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魯照與《串雅補》在中醫史上的貢獻
魯照生平與學術背景
魯照,字三橋,為清代著名醫家,活躍於19世紀初期。其醫學思想深受趙學敏影響,注重蒐集民間驗方與特殊療法。魯照行醫期間,歷經二十餘年實證考察,將民間方士之秘術、效方系統整理,編纂成《串雅補》五卷(1825年),旨在補益趙學敏《串雅》之未備,進一步擴充中醫外治與民間療法的理論與實踐。
《串雅補》的內容架構與特色
《串雅補》全書分為五卷,依治療手法與藥性分為四大類:
- 一頂:
專論發汗與燒丹之法。發汗法屬中醫「汗法」範疇,強調透過藥物或物理刺激開泄腠理,驅邪外出;燒丹則涉及煉丹術與礦物藥應用,如硃砂、雄黃等,用於瘡瘍或頑疾治療。 - 二串:
分為「攻下」與「毒藥」兩類。攻下法承襲《傷寒論》下法,以峻下逐瘀、通腑泄熱為主;毒藥篇則收錄以毒攻毒之方,如砒霜、輕粉等,用於癰疽、疔瘡等症,體現中醫「以偏糾偏」的治療思想。 - 三抵:
記載偏方藥材與辨識偽藥之法。此部分反映清代藥材市場的亂象,魯照系統整理藥材真偽鑑別術,如麝香、阿膠等貴細藥材的辨識要點,並收錄替代方與簡效療法。 - 四色:
囊括拔牙、點痣、熨烙、火罐等外治技術。其中熨烙法結合艾灸與熱熨,用於風寒濕痹;火罐則屬「角法」演變,透過負壓吸拔以活血化瘀。此類技法凸顯中醫「簡、便、廉、驗」的特色。
書末附有大量成方,如「五虎追風散」、「九轉還魂丹」等,多為魯照親驗有效者,部分方劑沿用至今。
與趙學敏《串雅》的關係
趙學敏《串雅內外編》首開系統整理民間醫術之先河,而魯照《串雅補》進一步深化其內容,兩者合刊為《串雅內外編附補》十二卷,成為清代「串雅醫學」的代表著作。相較於趙氏偏重理論梳理,魯照更強調臨床實用性,尤其對毒藥與外治法的記載更為詳盡,反映清代醫家對民間療法的兼容並蓄。
學術價值與影響
《串雅補》保存了許多瀕臨失傳的民間醫技,如「燈火灸」、「截瘧法」等,為研究中醫外治學史的重要文獻。其對「毒藥」的理性運用(如砒霜治療瘧疾),亦體現中醫「藥有四性」的辯證思維。後世醫家如吳尚先《理瀹駢文》等,均受其啟發,進一步發展中醫外治理論。
魯照的貢獻在於將散佚民間的經驗醫學系統化,並透過臨床驗證賦予其學術價值,使「串雅」一脈成為中醫史上獨特的實踐醫學流派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