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產後發痓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產後發痓

病證名,出自《薛氏醫案》。「痓」同「痙」,即產後痙病,屬中醫婦科危急重症之一,指產婦於分娩後出現項背強直、四肢抽搐,甚則角弓反張等痙攣症狀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產後發痓多因產時失血過多,或產程耗氣傷津,致氣血虧虛,筋脈失養;或產後體虛,外感風邪,風寒之邪乘虛內侵,引動肝風;亦有因產後惡露不暢,瘀血內阻,經脈壅滯而發痙。其病機核心在於陰血驟虛風邪內動,病位主要涉及肝、腎二臟,與衝任二脈失調密切相關。

臨床表現

  1. 血虛風動型:產後面色蒼白,頭暈目眩,突然四肢抽搐,牙關緊閉,舌淡紅,脈細弱。
  2. 風寒襲絡型:產後惡寒發熱,頭痛身痛,繼而項背強急,四肢抽搐,苔薄白,脈浮緊。
  3. 瘀血阻絡型:產後惡露不下或量少,小腹硬痛,四肢僵直,唇舌紫黯,脈沉澀。

治法與方藥

中醫治療以滋陰養血、熄風解痙為主,兼顧祛邪通絡:

  • 血虛風動:選用三甲復脈湯(《溫病條辨》)加減,重用白芍、阿膠、龜板等滋陰潛陽。
  • 風寒襲絡:以葛根湯(《傷寒論》)合玉真散(《外科正宗》)疏風散寒,舒筋通絡。
  • 瘀血阻絡:方用生化湯(《傅青主女科》)合桃紅四物湯,活血化瘀,通絡止痙。

古籍論述

《金匱要略》提及「新產血虛,多汗出,喜中風,故令病痙」,強調產後氣血兩虛為發病之本;《婦人大全良方》則載「產後口噤,腰背反張,名曰痙風」,進一步區分外風與內風之別。歷代醫家多從虛、風、瘀三者辨治,重視調補肝腎與調和營衛。

此病若延誤救治,可轉為「產後痙厥」,預後不良,故須明辨證型,及時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