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陸以湉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陸以湉(1802-1865年):清代醫家與《冷廬醫話》

生平與學術背景

陸以湉,字敬安,號定圊,浙江桐鄉縣人,為清代中葉重要醫家。道光年間先後中舉人及進士,原以知縣分發湖北,後遵父命轉任教職,授杭州府教授。因母老辭官歸鄉,家道中落,晚年曾於上海、杭州講學,不久離世。其生平雖涉足仕途與教育,然於醫學領域貢獻卓著,尤以醫話體裁見長。

醫學著作與特色

陸氏所著《冷廬醫話》為其代表作,全書分「醫範」、「醫鑒」、「慎疾」、「保生」等篇,以病名為綱,系統整理雜症治療經驗,並收錄大量醫史文獻。其內容特點如下:

  1. 四診並重
    陸氏強調「望、聞、問、切」四診合參,反對偏執一法。書中多處記載其透過細察患者面色、舌苔、聲音等外顯徵候,結合脈象與問診,辨別病症真偽。例如論及「虛火」與「實火」之別時,特別指出需綜合脈象洪數或細數、舌質紅絳與否等細節,方能準確施治。
  2. 辨證靈活
    主張「因病制方,不可執方治病」,批判時醫濫用溫補或寒涼之弊。書中舉例,同為「傷暑」之症,有「陰暑」、「陽暑」之分,治法迥異:陽暑宜清熱解暑(如白虎湯加減),陰暑則需溫化暑濕(如香薷飲化裁)。
  3. 重視醫案實錄
    《冷廬醫話》收錄大量親歷醫案,如治療「肝鬱化火」致目赤案例,先以逍遙散疏肝,待氣機條達後改用滋陰降火,體現其「分階段論治」思想。另載錄江南地區濕溫病流行時,對比薛雪、葉桂治法異同,具重要臨床參考價值。
  4. 針藥並用觀點
    陸氏雖以方藥見長,亦重視針灸療法。書中提及「風痺」治療時,建議先針刺風市、陽陵泉等穴疏經通絡,再配合獨活寄生湯加減內服,展現「內外合治」的整體觀。

學術影響與評價

《冷廬醫話》不僅保存了清代江南地區的醫療實況,更反映陸氏融合經典與實證的醫學思想。其對《傷寒論》「隨證治之」原則的實踐,以及批判當時醫界「重方輕理」風氣,對後世醫家如王孟英等均有啟發。該書亦收錄罕見藥材用法,如浙貝母與川貝母的辨異應用,至今仍為中藥學研究提供史料依據。

陸以湉之醫學成就,在於將儒學考據精神融入醫理探討,並以臨床實效為歸依,堪稱清代醫話類著作之典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