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鹿戲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鹿戲

鹿戲為傳統導引功法「五禽戲」之一,源於古代醫家模仿動物姿態以調和氣血的養生智慧,其動作取法鹿之輕靈舒展,旨在疏通經絡、強健筋骨,並調節肝腎功能。

動作要領與中醫理論
據《雲笈七簽·導引按摩》記載,鹿戲基礎動作為:「四肢距地,引項反顧,左三右二。左右伸腳,伸縮亦三亦二。」此式以模仿鹿回首顧盼與伸展肢體為核心,透過脊柱的旋轉與伸展,刺激督脈及足太陽膀胱經,促進陽氣升發。中醫認為「鹿性溫順而善運尾閭」,其動作設計尤其注重腰胯的擺動,可活絡帶脈,調和肝氣(肝主筋,鹿戲舒展筋脈,助肝藏血),兼能補益腎精(鹿屬腎,其動作間接牽動命門,強化先天之本)。

經絡與臟腑關聯

  1. 引項反顧:頸部左右轉動可疏通足少陽膽經與手太陽小腸經,緩解肩頸滯氣,改善「項強」不適。
  2. 四肢伸縮:手足交替伸展,刺激手足三陰三陽經,尤其強化足厥陰肝經與足少陽膽經的氣機流動,協調「肝主疏泄」功能。
  3. 腰胯運勁:腰為腎之府,鹿戲中腰部的扭轉與下沉,能激發腎俞穴,助益腎氣蒸騰,對應中醫「腰病多責之腎」的理論。

演變與流派
後世流派對鹿戲的詮釋各具特色,或融入太極的圓轉意念,強調「以意導氣」;或結合站樁,強化下盤穩定性。然其核心不離「鬆柔連貫,形神相合」,符合中醫「動以養形,靜以養神」的原則。

鹿戲作為導引術,不僅是肢體鍛鍊,更是中醫「天人相應」思想的體現——透過仿生動作,調和人體陰陽與自然規律的共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