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祿食瀉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祿食瀉
祿食瀉,古病名,又稱「漏食洩」,屬中醫泄瀉範疇,特徵為食入即瀉,食畢則腸鳴腹急,必盡下所食之物方覺舒緩,不食則無恙,病程纏綿,經年累月。《丹溪心法·洩瀉》及《症因脈治》卷四均有記載,其病機多因脾氣久虛,運化失職,或脾胃積熱,傳導失常所致。
病因病機
- 脾腎陽虛:
脾胃為後天之本,主運化水穀;腎陽為一身陽氣之根,溫煦脾土。若脾腎久虛,陽氣衰微,則水穀不化,直趨下焦,發為食後即瀉。症見瀉下清冷、腹中冷痛、畏寒肢冷、舌淡苔白、脈沉遲。 - 脾胃積熱:
過食辛辣厚味,或濕熱內蘊,脾胃升降失司,熱迫大腸,致食入未及腐熟即瀉。症見瀉下臭穢、肛門灼熱、口乾苦、舌紅苔黃膩、脈滑數。
辨證論治
- 脾腎虛寒證:
- 治法:溫補脾腎,固澀止瀉。
- 方藥:
- 快脾丸(《症因脈治》):以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益氣健脾,佐乾薑、附子溫補腎陽。
- 五味丸:常用肉豆蔻、補骨脂、吳茱萸等溫腎暖脾,澀腸止瀉。
- 脾胃積熱證:
- 治法:清熱化濕,和胃止瀉。
- 方藥:
- 梔連平胃散:黃連、梔子清熱燥濕,蒼朮、厚朴、陳皮理氣化濕,甘草調和諸藥。
- 川連枳殼湯:黃連清熱,枳殼寬中下氣,加木香、白芍等調和氣血。
相關病證辨析
祿食瀉與「直腸洩」相似,然直腸洩多因大腸氣滯或濕熱下注,症見便意急迫、瀉下黏滯;祿食瀉則以「食入即瀉」為特徵,病位偏重脾胃。現代醫學中,此症可見於胃原性腹瀉(如胃切除後傾倒綜合徵)或胃腸神經官能症,屬中醫「脾虛不運」或「腸道失司」之範疇。
古籍參考
- 《丹溪心法》:「祿食瀉者,食畢即下,盡出乃快。」
- 《症因脈治》:「脾虛不受穀氣,故食下即瀉,久則命門火衰,宜溫補脾腎。」
此病以調理脾胃為本,虛者補之,熱者清之,兼顧固澀,方能漸復運化之常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