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漉汗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漉汗
漉汗,又稱滲汗,指汗液持續滲出不止的病理現象,屬中醫汗證範疇。此名詞首見於《靈樞·五變》:「人之善病風厥漉汗者,何以候之。」意指人體因風邪內擾或正氣失固,導致津液外泄而汗出淋漓的狀態。
中醫病機與辨證
漉汗的成因與臟腑功能失調密切相關,主要涉及以下機制:
- 衛陽不固:肺主氣、司皮毛,若肺氣虛弱或衛陽不足,腠理疏鬆,則津液外泄成汗。
- 風邪內動:風性開泄,風邪襲表或肝風內動,可迫津外溢,如《靈樞》所言「風厥漉汗」。
- 陰陽失衡:陽虛失於固攝,或陰虛內熱迫津外出,皆可導致汗液滲漏不止。
- 濕熱鬱蒸:濕熱蘊結三焦,蒸騰津液,亦可見黏膩漉汗,多伴隨身熱不揚。
臨床辨證時,需結合汗質、伴隨症狀及脈象:
- 虛證:汗出清冷、神疲氣短,脈細弱,多屬氣陽兩虛。
- 實證:汗黏熱臭、煩躁口苦,脈弦數,常見於肝鬱化火或濕熱內蘊。
典籍論述與延伸
除《靈樞》外,《傷寒論》提及「漏汗」一症,與漉汗概念相通,如桂枝加附子湯證之「汗漏不止」,屬陽虛不固;《溫病條辨》亦論述濕溫病之「汗出黏衣」,為濕熱交蒸所致。後世醫家進一步將漉汗歸類於「自汗」「盜汗」等範疇,但更強調其「滲泄不止」的特徵。
治療原則
中醫治漉汗以調和陰陽、固表斂汗為大法,依證型選方:
- 益氣固表:玉屏風散(黃芪、白朮、防風)加減,適用於肺脾氣虛。
- 溫陽止汗:桂枝加附子湯,針對陽虛漏汗。
- 清熱化濕:三仁湯或龍膽瀉肝湯,用於濕熱鬱蒸。
- 熄風斂津:鎮肝熄風湯配合五味子、麻黃根,治風動迫汗。
漉汗作為津液外失常見表現,反映內在氣血陰陽失調,需透過四診合參,探究根本病機,方能標本兼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