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漉漉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漉漉

漉漉為中醫術語,用以形容人體津液代謝異常所呈現的外在濕態,尤指大汗不止之狀。此詞首見於《素問·瘧論》,文中強調治療時需避忌三種狀態:「無刺熇熇之熱,無刺渾渾之脈,無刺漉漉之汗」,意指熱勢熾盛、脈象濁亂及大汗淋漓時,不宜貿然施針,反映古人對津液耗傷的重視。

中醫理論基礎

  1. 與津液關係
    漉漉之汗屬「病理性汗出」,中醫視汗為「心之液」,由陽氣蒸化津液外泄而成。若衛陽不固、腠理疏鬆,或裡熱熾盛迫津外泄,均可導致汗出如漉,甚則「漏汗不止」。此現象與《傷寒論》中「漏汗」證候相類,多因過汗傷陽或表虛不固所致。
  2. 病理類型辨析
  • 陽虛不固:衛陽虛弱,腠理失密,汗液漏泄如漉,常伴神疲畏寒,屬「自汗」範疇。
  • 熱迫津泄:陽明氣分熱盛或暑熱內擾,迫使津液外溢,表現為大汗溱溱,兼見壯熱煩渴,屬「實熱證」。
  • 濕鬱肌表:痰濕內蘊,困阻三焦,濕邪隨陽氣蒸騰外發,可見汗出黏膩如漉,此與「黃汗」機制相關。

古籍延伸探討
《靈樞·決氣》云:「津脫者,腠理開,汗大泄」,說明津液大量流失與腠理不固的關聯。而《金匱要略》提及「汗出如油」的危候,與漉漉之汗同屬津液脫失之兆,然程度更深,預後更險。

臨床鑑別要點
漉漉汗出需結合四診辨其寒熱虛實:

  • 虛證:汗質清稀,動輒益甚,舌淡脈弱。
  • 實證:汗出黏熱,面赤脈洪,兼見陽明腑實證。
  • 濕證:汗漬衣黃,身熱不揚,苔膩脈濡。

此術語不僅描述汗出之貌,更隱含病機與治則提示,為中醫辨證論治的重要觀察指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