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轆轤自轉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轆轤自轉
病證名,指因臟腑氣機失調、陰陽失衡,或外感風痰、氣血脫失等內傷因素,導致目珠失控,出現直視、上視、緊閉、頻眨,甚或震顫動搖等異常表現。此證首見於《目經大成》,其描述:「臟氣乖蹇,陰陽不和,中風中痰,並脫血脫氣,至目直視、上視、緊閉、頻眨、翻騰動搖(目珠震顫)而作也。」因目珠翻動之狀,猶如井上轆轤(轆轤)展轉不定,故得名「轆轤自轉」。
病因病機
- 臟腑失調: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目,若肝腎陰虛、脾虛氣弱,或心火亢盛,皆可擾動目系,使目珠失於濡養或受風火痰濕之邪牽引,導致動搖不定。
- 風痰上擾:風性善動,痰濕黏滯,若肝風內動或痰濁阻絡,可挾風痰上攻目竅,引發目珠震顫。
- 氣血虧損:大病久病後,氣血驟脫,目失所養,或陽氣浮越,神光不斂,亦可見目珠不自主轉動。
臨床表現
- 目珠異常運動:或直視不動,或上竄下視,或左右睏動,甚則頻繁眨目、緊閉難睜。
- 伴隨症狀:若因肝風內動,多見頭暈目眩;痰濕阻絡者,常伴胸悶嘔惡;氣血兩虛者,則有面色蒼白、神疲乏力等症。
相關疾病
此證可見於多種眼疾或全身性疾病,如:
- 眼疾:風牽偏視(類似現代眼科之眼肌麻痺)、睛珠震顫(眼球震顫)。
- 全身病:中風先兆、癲癇發作、小兒驚風,或氣血暴脫之危候。
中醫辨證要點
- 肝風內動:目珠動搖伴頭痛眩暈、舌紅苔黃,脈弦數。
- 痰濕阻絡:目珠睏動、胸脘痞滿,苔膩脈滑。
- 氣血兩虛:目珠微顫、面色無華,舌淡脈細弱。
此證需結合全身症狀與舌脈,辨明虛實寒熱,方能對證施治。歷代醫家重視調和陰陽、熄風化痰或益氣養血等法,以恢復目珠之正常運轉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