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產後耳聾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產後耳聾
產後耳聾,為婦人分娩後出現聽力減退或喪失之病症,屬中醫「耳聾」「耳閉」範疇。其病因病機主要與產後氣血虧虛、經脈空疏,或外邪乘虛內侵,壅滯耳竅經絡相關。
病因病機
- 腎氣虛損:
中醫認為「腎開竅於耳」,而婦人以腎系胞,產時耗血傷氣,腎精隨胞宮失血而虧虛,導致耳竅失養。《諸病源候論》指出:「因產血氣傷損,則腎氣虛,其經為風邪所乘,故令耳聾。」腎虛則風邪易客,經氣不暢,發為耳聾。 - 氣血兩虛:
產後亡血傷津,氣隨血脫,氣血不足則清陽不升,耳竅失於濡潤,如《靈樞》所言:「上氣不足,腦為之不滿,耳為之苦鳴。」氣血虛弱亦使正氣難禦外邪,風寒濕熱之邪易滯留少陽經脈(如手少陽三焦經、足少陽膽經),阻遏氣機,致耳竅閉塞。 - 痰瘀阻絡:
產後惡露不盡或情志鬱結,可致氣滯血瘀;若脾虛運化失職,水濕聚痰,痰瘀互結,上蒙清竅,亦能引發耳聾。
辨證分型與治法
-
氣血虧虛證:
- 表現:耳聾漸起,耳鳴如蟬,伴頭暈乏力、面色蒼白、舌淡脈細弱。
- 治法:益氣養血,升陽通竅。
- 方藥:補中益氣湯(黃芪、人參、白朮、當歸等)加減,或配合益氣聰明湯(黃芪、升麻、葛根等)以升提清陽。
-
腎精不足證:
- 表現:耳聾耳鳴,腰膝酸軟,頭暈健忘,脈沉細。
- 治法:補腎填精,滋陰潛陽。
- 方藥:耳聾左慈丸(熟地、山茱萸、磁石等)為主,腎陰虛者合用六味地黃丸,腎陽虛者加右歸丸。
-
風邪犯耳證:
- 表現:耳聾驟發,耳脹悶,或伴惡寒發熱、頭痛鼻塞,舌苔薄白,脈浮。
- 治法:疏風宣肺,通絡開竅。
- 方藥:竹葉湯(竹葉、防風、桔梗等)加減,風熱者加銀翹散,風寒者合荊防敗毒散。
-
痰瘀阻絡證:
- 表現:耳聾日久,耳內堵塞感,舌暗或有瘀斑,苔膩,脈弦滑。
- 治法:化痰祛瘀,通絡開竅。
- 方藥:通竅活血湯(桃仁、紅花、麝香等)合二陳湯(半夏、陳皮、茯苓),瘀重加丹參、川芎。
外治與針灸
- 針灸:取耳門、聽宮、翳風等局部穴位,配合足三里、三陰交補益氣血,或太溪、腎俞調補腎氣。
- 導引:如「鳴天鼓」法(以掌心壓耳,手指叩擊腦後)可助疏通耳部氣血。
產後耳聾之治療,首重辨明虛實,虛者補益脾腎氣血,實者祛邪通絡,臨證需結合產婦體質與病程長短靈活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