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閭上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閭上穴
定位與取穴
閭上為經外奇穴,首載於《針灸大成》,定位於尾閭骨(尾骨)尖端直上一中指長度處為正穴,再以此穴為中心,左右旁開半中指長度各一穴,共三穴。取穴時需以患者自身中指為測量基準,男性取左手中指,女性取右手中指,自尾骨尖向上垂直比量,至脊骨盡處為第一穴,再以第二指寬度平分取旁穴。
中醫理論與主治
此穴屬督脈與膀胱經所過之區域,鄰近長強穴(督脈起始穴),而長強為「諸陽之會」,與肛腸氣血運行密切相關。閭上穴之作用機制在於:
- 調暢局部氣血:直接刺激尾骶部,改善瘀滯,緩解痔瘡腫痛。
- 清熱祛濕:中醫認為「腸風下血」多因濕熱下注或脾虛不攝,灸閭上可助膀胱經氣化,利濕熱而止血。
- 通調督脈:督脈總司陽氣,灸之能溫煦下焦,固攝腸絡。
臨床應用
- 主治病症:痔瘡出血(內痔、外痔)、直腸脫垂、慢性泄瀉、腰骶疼痛。
- 配伍穴位:常與長強、承山、二白(經外奇穴)同用,增強止血消痔之效。
- 操作技法:傳統以艾炷灸3-7壯為宜,或艾條懸灸10-15分鐘,局部潮紅為度。亦可配合刺絡拔罐,適用於瘀血型痔疾。
古籍考據與發展
《針灸大成》記載其為「灸腸風下血法」要穴,後世《針灸經外奇穴治療訣》正式命名「閭上」,並擴展其旁穴定位。現代針灸學研究指出,刺激此穴可調節盆底神經叢功能,改善肛周微循環,與中醫「通則不痛」理論相合。
附註
閭上穴之療效與取穴精準度密切相關,臨床需嚴格遵循中指同身寸法,並結合患者體型調整。其治療痔瘡之機轉,除局部作用外,亦可能通過神經-內分泌途徑影響腸道運動與免疫反應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