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閭尾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閭尾
閭尾為中醫推拿穴位名,又稱「龜尾」,位於人體尾骨尖端下方,即長強穴附近。此穴屬督脈,為經外奇穴之一,在臨床推拿與針灸治療中具特殊意義。
定位與取穴
閭尾穴具體位置在尾骨末端,約當尾骨與肛門連線之中點處。取穴時可令患者俯臥或側臥,觸摸尾骨尖端下方凹陷處即為此穴。
中醫理論與功能
- 歸經與屬性
閭尾屬督脈,督脈為「陽脈之海」,主一身之陽氣。此穴鄰近長強(督脈起始穴),故能調節陽氣,影響下焦氣機運行。 -
生理作用
- 通調腸腑:閭尾穴與大腸功能相關,刺激此穴可緩解腹瀉、便秘等腸道問題。
- 固攝下焦:對遺尿、脫肛等下焦氣虛症狀有一定調理作用。
- 疏通經絡:局部推拿可緩解尾骶部疼痛,改善氣血瘀滯。
臨床應用
-
小兒推拿
閭尾(龜尾)為小兒推拿常用穴,手法以揉、按為主:- 揉龜尾:用拇指指腹輕揉,方向可順逆交替,用於調理腹瀉、便秘。
- 配合七節骨:向上推為補,治虛寒瀉;向下推為瀉,治實熱便秘。
-
成人針灸與推拿
- 針刺閭尾需斜向上進針,深度約0.5~1寸,用於治療痔瘡、尾骨痛。
- 推拿手法以點按為主,配合艾灸可溫陽散寒,適用於下元虛冷之證。
與其他穴位關係
閭尾與鄰近的長強穴功能相輔相成,長強為督脈絡穴,主通調任督;閭尾則偏重局部氣機調整。二者常配伍使用,增強療效。
此穴在中醫典籍中記載較簡,但實證應用廣泛,尤其在小兒推拿領域具重要地位。其作用機理與督脈及局部經筋分布密切相關,進一步體現中醫「近治取穴」之原則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