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呂罷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呂罷(呂罷調)

呂罷,清代醫家,一作呂罷調,生平籍貫不詳,主要活躍於中醫兒科領域,尤擅痘瘡診治。其著作《小兒痘瘡八十論方》為清代痘科專著之一,現存抄本,內容聚焦小兒痘瘡(天花)的辨證與治療,反映當時中醫對疫病防治的臨床經驗。

學術背景與痘瘡理論

清代痘瘡盛行,屬「時疫」範疇,中醫歸因於「胎毒」或外感疫癘之氣。呂罷承襲傳統理論,認為痘瘡發病與臟腑氣血失調相關,尤其重視肺、脾、心三臟功能。其著作可能結合《黃帝內經》「正氣存內,邪不可干」思想,強調扶正祛邪,並依痘瘡不同階段(如發熱、見點、起脹、灌漿、收靨、結痂)提出對應方藥。

《小兒痘瘡八十論方》特色

  1. 辨證分型
    清代痘科醫家常將痘瘡分為順、逆、險三證。呂罷或在此基礎上細化證型,如「氣血兩燔」「毒熾血熱」等,並針對不同體質(如小兒稟賦虛弱)調整治法。
  2. 方藥運用
    痘瘡治療多用清熱解毒、涼血透表之劑,如化斑湯、升麻葛根湯加減。呂罷可能參考明代《痘疹心法》等前代醫籍,結合地方用藥經驗,收錄民間驗方或自擬方,如以紫草、蟬蛻等藥透疹解毒。
  3. 外治法輔助
    除內服方劑,清代痘科亦重視外治,如針刺放血(刺少商、委中)或藥浴(紫蘇葉煎湯外洗)。呂罷著作中可能提及此類輔助療法。

歷史定位

呂罷雖史料記載有限,但其著作反映清代痘疹學的實用性發展。同期醫家如《醫宗金鑑·痘疹心法要訣》系統整理痘疹理論,而呂罷之論或更具地域臨床特色,對研究清代江南(假設)疫病防治具參考價值。

註:現存《小兒痘瘡八十論方》抄本若得進一步考據,或可釐清其與《痧痘集解》《痘疹定論》等典籍的承襲關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