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呂復>的簡介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呂復(生卒年不詳),字符膺,晚號滄州翁,元明間著名醫家。原籍河東(今山西一帶),後遷居鄞縣(今浙江寧波)。幼時家境清貧,雖曾習《周易》,後因母親患病而立志學醫,拜名醫鄭禮之為師,盡得其真傳。鄭氏授以秘方、色脈診法及藥論,呂復每日記錄病案,潛心鑽研,終成一代醫術大家,聲名遠播,療效卓著。
學術成就與著作
呂復博通醫典,對中醫理論與臨床實踐均有深刻見解。其著作多聚焦於經典詮釋與實用醫術,惜多已散佚,僅存書目於史籍。重要著述包括:
- 《群經古方論》:系統評論歷代醫書,辨析古方源流與應用,反映其對中醫方劑學的考據精神。
- 《內經或問》:針對《黃帝內經》中的理論難題提出設問與解答,展現其對陰陽五行、藏象經絡等基礎理論的深入探討。
- 《靈樞經脈箋》:專注《靈樞》經脈學說,結合臨床實踐闡釋經絡循行與病候關係,可能涉及針灸療法的理論依據。
- 《切脈樞要》:詳論脈診技巧與判斷準則,反映元代脈學的發展,強調「四診合參」的診斷思想。
- 《難經附說》:對《難經》的補充與發揮,可能涉及命門、三焦等爭議議題的個人見解。
- 《長沙傷寒十釋》:以張仲景《傷寒論》為核心,透過十篇釋義深化六經辨證理論,推測其融合了宋金元傷寒學派的觀點。
- 《運氣常變釋》:探討五運六氣學說的常規與變異,結合氣候與疾病關係,體現「天人相應」的整體觀。
學術特色與影響
呂復承襲金元醫家重實證的傳統,注重經典與臨床結合。其師承鄭禮之,或受「易水學派」(張元素一系)影響,強調臟腑辨證與藥性歸經。從著作推測,他擅長融匯《內經》、《傷寒》理論,並對脈學、運氣學說有獨到詮釋,可能對明代鄞縣一帶的醫學發展有所啟發。
雖其書多佚,但透過史料記載,仍可窺見呂復作為元明之際醫家的學術橋樑角色,既總結前人經驗,亦為後世提供理論參照。其治學嚴謹,尤重病案記錄,符合中醫「因證設方」的辨證傳統,堪稱理論與實踐並重的典範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