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呂留良>的簡介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呂留良(1629-1683),明清之際思想家兼醫家,初名光傖,法名耐可,字用晦,號晚村,別署莊生、東莊、何求道人等。浙江崇德(今屬桐鄉)人。早年習舉業,為邑諸生,與黃宗羲等思想家交遊甚密。後潛心醫道,師從浙中名醫高鼓峰,深得《內經》《傷寒》之旨,融會金元四大家學說,於臨證辨治獨具慧眼。
醫學思想與著述
呂氏醫理承襲明代溫補學派,尤精研趙獻可《醫貫》與張景岳《類經》,撰《醫貫注》闡發命門學說,主張「先天水火為立命之本」,強調腎中真陰真陽對人體生機的主宰作用。其辨證重脈診與八綱統籌,反對拘執古方,嘗謂:「醫者意也,當隨證變通,若執死方治活人,猶膠柱鼓瑟。」
所著《東莊醫案》一卷,載驗案三十餘則,集中體現其臨床特色:
- 善用溫補:對虛損證多從脾腎入手,取法薛己、趙獻可,常以六味、八味丸化裁,佐理中、歸脾等方調補中焦。
- 注重氣化:治濕熱病強調「開鬱為先」,創製「東莊清暑方」(黃芩、白芍、厚朴、陳皮等),疏利三焦氣機而清熱不傷陽。
- 脈證互參:如治一「脈左弦右弱」之脅痛案,斷為肝鬱乘脾,以逍遙散加減,佐金丸佐之,體現「見肝之病,當先實脾」之旨。
學術影響與軼事
呂氏與高鼓峰共創「浙中醫派」,影響及後世章虛谷、王孟英等醫家。其醫案中載有用「人參敗毒散」逆流挽舟法治痢疾、以「導赤散」加黃連治口瘡等創新用法。晚年因《醫貫注》中「華夷之辨」論觸忌,遭雍正朝文字獄,醫著多散佚,唯《東莊醫案》經門人輯錄傳世,現存清抄本藏於中國國家圖書館。
按:呂氏雖以反清名世,然其醫學成就實開清代溫病學派先聲,尤對葉天士「衛氣營血」辨證體系有啟發之功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