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呂細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呂細穴
呂細為中醫針灸學中的穴位別名,其定位與歸經在不同典籍中略有差異,主要與足少陰腎經及相關穴位有關。以下分述其三種常見說法:
- 太溪穴別名
據《針灸聚英》記載,呂細為太溪穴之別名。太溪穴屬足少陰腎經,位於足內踝後方,當內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。此穴為腎經之原穴,主治腎虛諸證,如腰痛、耳鳴、失眠、月經不調等,亦能滋陰降火,調理下焦氣機。 - 內踝尖穴
《針灸集成》則將呂細歸為內踝尖穴。內踝尖為經外奇穴,位於足內踝之最高點,臨床多用於治療腳氣、踝關節腫痛、牙痛等症,常以灸法或放血療法施治。 - 照海穴疑說
《扁鵲神應針灸玉龍經》提及:「呂細,在足內踝骨肉下陷中,針三分。」其描述位置與足少陰腎經之照海穴相近。照海穴位於內踝尖下方凹陷處,屬八脈交會穴之一,通於陰蹻脈,主治咽喉乾痛、失眠、癲癇等陰虛火旺之證,亦具調節陰陽之效。
中醫理論背景
呂細相關穴位的應用,體現中醫「同穴異名」現象,反映不同流派對穴位定位與功效的詮釋。太溪、照海同屬腎經,皆與腎陰虧虛、虛火上炎之證密切相關;而內踝尖作為奇穴,側重局部治療。三者雖定位有別,然均位於足踝內側,與腎經循行相應,臨床可根據病症特點選用。
古籍考據與現代應用
歷代醫家對呂細的記載差異,可能源於臨床經驗傳承或地域流派之分。現代針灸學多沿用太溪穴之說,然研究古籍時仍需結合上下文辨析。此類別名考證,亦展現中醫針灸學的歷史深度與理論多元性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