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產後兒枕腹痛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產後兒枕腹痛
產後兒枕腹痛,又稱「兒枕痛」,為中醫婦科常見病證之一,首見於宋代《婦人大全良方》卷二十。此症專指產後婦女因惡露不暢或瘀血內阻,導致小腹疼痛如刺,痛處固定拒按,甚則牽連腰背,屬「產後腹痛」範疇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此症多因產後胞脈空虛,寒邪乘虛侵襲,或情志不暢、氣滯血瘀,致使惡露排出不暢,瘀血凝滯胞宮而成。《醫宗金鑒·婦科心法要訣》提及:「產後兒枕痛,乃惡露不盡,寒氣所客,血凝不行。」其病機關鍵在於「瘀阻胞宮」,氣血運行失調,不通則痛。
臨床表現
- 疼痛特徵:小腹疼痛劇烈,痛處固定,按之痛增,或可觸及硬塊。
- 惡露異常:惡露量少色黯,夾血塊,排出不暢,或淋漓不止。
- 全身症狀:或伴面色青白、四肢不溫,舌質紫黯、邊有瘀點,脈沉弦或澀。
中醫辨證分型
- 血瘀型:腹痛拒按,惡露紫黯有塊,舌黯脈澀,治以活血化瘀,方用生化湯(當歸、川芎、桃仁、炮薑、炙甘草)加減。
- 寒凝血滯型:腹痛得熱稍減,畏寒肢冷,脈沉緊,治宜溫經散寒,方選少腹逐瘀湯(小茴香、乾薑、延胡索等)。
- 氣滯血瘀型:脹痛並見,胸脅滿悶,脈弦,治以行氣活血,方用膈下逐瘀湯(五靈脂、當歸、香附等)。
古籍論述
《婦人大全良方》強調「產後惡血不盡,血氣相搏,令腹痛」;《景岳全書》則指出「血瘀作痛,拒按而硬」者,當以化瘀為先。歷代醫家多從「瘀」立論,結合產後多虛多瘀之體質,主張祛瘀不傷正,補虛不留瘀。
此症與西醫「產後子宮復舊不全」、「胎盤殘留」等病有相似之處,然中醫治療注重整體調節,以活血化瘀、溫通胞脈為核心,臨床須四診合參,辨證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