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膂骨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膂骨

膂骨,又稱「杼骨」,為中醫骨名之一,特指第一胸椎棘突。此名稱首見於《靈樞·骨空》,文中記載:「項發以下至背骨長二寸半,膂骨以下至尾骶二十一節長三尺。」此段描述不僅明確指出膂骨的位置,亦揭示其作為背部椎骨分段的重要標誌。

在中醫解剖學中,膂骨屬於「脊骨」範疇,與督脈循行密切相關。督脈為「陽脈之海」,主一身之陽氣,而膂骨所在之處恰為督脈上行之關鍵節點。其位置鄰近「大椎穴」(第七頸椎與第一胸椎之間),此區域為氣血輸布之要衝,故膂骨的狀態可間接反映陽氣盛衰與經絡通暢程度。

從功能而言,膂骨與上肢及肩背活動相連。中醫認為「骨正筋柔,氣血自流」,若膂骨錯位或周圍筋肉失衡,可能影響肩臂氣血運行,甚至導致「痺證」或「項強」等症。此外,膂骨與內臟亦有間接聯繫,因背部腧穴(如肺俞、心俞等)皆分布於脊椎兩側,其力學結構異常可能透過經絡影響相應臟腑功能。

在古籍中,膂骨亦被視為「骨度」測量之基準。如《靈樞》以膂骨為界,向下推算至尾骶共二十一節,總長三尺,此數據不僅用於針灸取穴,亦為古代醫家判斷身形與臟腑關係之依據。

綜言之,膂骨雖為單一骨名,然其結構與中醫整體觀緊密相扣,既為經絡氣血輸注之樞紐,亦為診療肩背疾患與內在失衡之參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