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產後惡血循經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產後惡血循經

病證名,屬產後瘀血證候之一,因產後敗血(惡露)未盡,滯留經脈,循行不暢所致。《醫宗金鑒》云:「惡血不去,新血難安」,瘀阻經絡則氣血不通,發為疼痛。此證多因產時氣血耗傷、寒邪侵襲,或情志鬱結,導致血行不暢,瘀積成病。

主要癥候

  • 筋骨疼痛,尤以腰背、關節為甚,轉側困難,活動受限。
  • 指爪色變,指甲現青紫或暗黑,為瘀血阻絡之徵。
  • 舌象特徵:舌質暗紫,舌根泛青,或見瘀斑,脈多沉澀。

病機分析
產後元氣虧虛,推動無力,敗血滯留胞宮或經脈,形成「瘀血內阻」。瘀血屬陰邪,其性黏滯,阻遏氣機,故見痛處固定、拒按;血行不暢,肢末失養,則指爪色變。舌青脈澀,皆為血瘀之象。

治法與方藥
行氣活血、化瘀通絡為主,佐以溫經散寒。

  • 基礎方:可選《萬寶方》加減,以當歸、川芎補血活血;桃仁、紅花破瘀通經;乳香、沒藥散瘀定痛;烏藥、香附理氣行滯;延胡索止痛;甘草調和諸藥。煎服時加酒少許,助藥力通行血脈。
  • 加減法:若藥後痛減而寒象未除,可倍加乾薑溫陽化瘀;若瘀久化熱,見舌紅苔黃,可加丹皮、赤芍涼血散瘀。

古籍參考
《婦人大全良方》強調:「產後百脈空虛,惡血易滯」,治療需「速逐其瘀,免生他變」。此證若遷延失治,瘀血內結,可能演變為「乾血癆」或「癥瘕積聚」,故早期活血為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