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綠風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綠風
綠風為中醫眼科病名,首見於元代危亦林所著《世醫得效方》卷十六,屬五風變內障之一。其特徵為瞳神呈現藍靛混雜藤黃之色,並伴隨眼珠劇痛、視力驟降等症候,與現代醫學所稱之「急性閉角型青光眼」有相似之處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綠風內障多因肝膽火熾、痰濕上擾,或陰虛陽亢、氣血失和所致。肝開竅於目,肝經風火上攻目系,可致玄府閉塞,神水瘀滯,眼內氣血壅滯而發病。此外,情志鬱結、勞倦過度,或外感風邪引動內火,亦可能誘發此證。
臨床表現
患者常見瞳神散大,色澤青綠,視物昏矇如隔雲霧,甚則僅存光感。伴隨頭目脹痛如裂,或連及巔頂、眼眶,時有噁心嘔吐。若未及時調治,恐致神光耗竭,終成盲瞽。
古籍論述
《秘傳眼科龍木論》將綠風歸為「五風變」之一,強調其「瞳人開大,色淡綠」的特徵。《審視瑤函》進一步指出:「綠風,其色綠,乃青風之重者。」顯示此證與肝風內動密切相關。
辨證分型
- 肝鬱化火型:目赤脹痛、脅痛口苦、脈弦數,治宜清肝瀉火,方用龍膽瀉肝湯加減。
- 痰火鬱結型:頭眩胸悶、舌苔黃膩,治宜化痰降火,方用黃連溫膽湯合羚角鉤藤湯。
- 陰虛陽亢型:眼乾澀、煩熱盜汗,治宜滋陰潛陽,方用知柏地黃丸加鉤藤、石決明。
治療原則
以開鬱通絡、瀉火熄風為主,配合針灸睛明、太陽、太衝等穴以疏調肝經氣血。外治法則可選用中藥熏洗或局部敷貼,如菊花、桑葉等清肝明目之品。
綠風一證,貴在早期辨治,若遷延失治,恐致瞳神損毀,不可不慎。歷代醫家對此證多有發揮,臨床須結合四診,詳辨虛實寒熱,方能對證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