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產後惡血入心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產後惡血入心

病證名,又稱產後惡血沖心,屬產後危重證候之一。多因產後氣血驟虛,陰血虧耗,虛火內熾,致使惡露不盡之瘀血乘虛上攻,擾及心神所致。

病因病機

  1. 氣血兩虛:分娩時耗氣傷血,正氣不足,無力推動惡露排出,瘀滯內停。
  2. 陰虛火動:產後亡血傷津,陰不制陽,虛火內生,與瘀血相搏,上擾心包。
  3. 瘀熱互結:惡露不暢,瘀血化熱,熱邪挾瘀上沖,蒙蔽清竅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神志異常:煩躁悶亂,甚則神昏譫語,面色青紫。
  • 胸悶氣逆:自覺心胸憋悶,呼吸急促,或見嘔逆。
  • 瘀血見證:惡露不下或量少色暗,小腹硬痛拒按,舌質紫暗或有瘀斑,脈弦澀或細數。

治法
益氣養陰為本,佐以化瘀開竅。首重扶正固脫,兼清瘀熱,防其內閉外脫。

方藥

  • 主方七珍散(《婦人大全良方》)
    組成:人參(補元氣)、生地(滋陰涼血)、川芎(活血行氣)、防風(疏風透邪)、菖蒲(化痰開竅)、細辛(通竅醒神)、飛朱砂(鎮心安神)。
    功效:益氣養陰,化瘀通絡,開竅醒腦。
  • 加減

    • 若瘀熱熾盛,加丹皮、赤芍以涼血化瘀。
    • 神昏甚者,可配合至寶丹安宮牛黃丸清心開竅。
    • 兼氣虛欲脫,重用黃耆、五味子益氣固脫。

辨證要點
需與產後血暈(因血脫氣散)及產後鬱冒(外感寒邪)鑑別。本證特徵在於瘀熱擾心,必有神志異常與瘀血內阻之象,治療需標本兼顧,不可單純攻逐或滋膩。

古籍參考
《醫宗金鑑·婦科心法》提及:「產後惡血沖心,煩亂欲死,宜急逐瘀,兼養其血。」強調瘀去新生之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