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攣痹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攣痹

病證名,指筋脈拘急攣縮,伴隨肢體麻木疼痛之證候。其病機多與濕熱之邪淫盛,浸淫筋骨有關,屬中醫「痹證」範疇,亦可歸於「筋痹」或「濕熱痹」。

病因病機

  1. 濕熱蘊結:南方地勢低窪,氣候濕熱,易感外邪。《素問·異法方宜論》指出:「南方者……其病攣痹」,姚止庵註解強調「濕熱盛而病在筋骨」,說明濕熱膠著於經絡,阻滯氣血,導致筋脈失養而拘攣。
  2. 經絡不通:濕性黏滯,熱性燔灼,二者相合,纏綿難解,阻遏經脈氣血運行,日久則筋肉失濡,發為攣急、麻木。
  3. 肝腎不足:若素體肝血虧虛或腎精不足,筋脈失於濡潤,易受外邪誘發,加重攣痹之症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主症:筋脈拘急收引,肢體屈伸不利,或局部肌肉僵硬;伴隨麻木、灼痛,遇濕熱加重。
  • 兼症:或見關節腫脹、發熱,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或濡數。

治法與方藥

  1. 清熱除濕通絡
    • 微針刺法:如《素問》所言「其治宜微針」,可選取陽陵泉(筋會)、足三里、陰陵泉等穴,疏泄濕熱,舒筋活絡。
    • 內服方藥:以四妙散(蒼朮、黃柏、牛膝、薏苡仁)為基礎,加忍冬藤、絡石藤、赤芍等清熱祛濕、活血通痹。
  2. 養血柔筋:若兼肝血不足,可配合當歸拈痛湯或芍藥甘草湯,緩急解攣。

古籍論述

《黃帝內經》將攣痹與地域、氣候密切聯繫,強調濕熱為致病主因。後世醫家如張景岳《類經》進一步闡釋:「筋急為攣,痹則閉而不仁」,指出其病位在筋,與痹證相關聯。

此證需與「寒痹」(痛處固定、遇寒加重)及「血虛風動」(顫抖無力)鑑別,臨床須審因辨證,隨證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