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攣急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攣急

攣急為中醫證名,首見於《靈樞·經脈》,其義與拘攣拘急相通,指肢體筋脈拘緊攣縮,屈伸不利之症。此證多因外邪侵襲、氣血失養,或臟腑功能失調,導致經絡阻滯、筋脈失濡所致,臨床表現為肌肉緊繃、關節屈伸障礙,甚則疼痛難忍。

病因病機

  1. 外邪客絡

    • 風寒濕邪:風邪善行數變,寒性收引,濕性黏滯,三者合而侵襲筋脈,阻遏氣血,致筋脈攣急。《素問·舉痛論》云:「寒氣客於脈外則脈寒,脈寒則縮蜷,縮蜷則脈絀急。」
    • 熱邪傷津:熱盛耗傷陰液,筋脈失於濡潤,如《溫病條辨》所述「熱極生風」,亦可見肢體抽搐攣急。
  2. 氣血虧虛

    • 肝藏血主筋,若肝血不足,筋失所養,則見肢體麻木、攣急;《諸病源候論》稱「血虛則筋急」。
    • 脾虛氣弱,運化失職,水穀精微不布,肌肉筋脈失榮,亦能致攣。
  3. 經脈瘀阻

    • 氣滯血瘀或痰濁阻絡,使氣血運行不暢,筋脈拘急,如《醫林改錯》強調「瘀血致痙」,可見於外傷或久病入絡者。

辨證分型

  • 風寒束表:攣急伴惡寒、無汗,舌苔薄白,脈浮緊。
  • 濕熱蘊結:肢體攣痛兼見腫脹發熱,舌紅苔黃膩,脈濡數。
  • 肝血不足:拘攣麻木,頭暈目眩,舌淡脈細。
  • 瘀血內阻:攣痛固定拒按,夜間尤甚,舌紫暗或有瘀斑。

治療原則

中醫治攣急,首重辨明虛實寒熱。實證宜祛邪通絡,如散寒除濕、清熱熄風;虛證當補益氣血、柔肝舒筋。針灸取穴常選陽陵泉(筋會)、太衝、合谷等以調暢經氣;方藥如芍藥甘草湯(酸甘化陰,緩急止痛)、獨活寄生湯(祛風濕、益肝腎)等,皆為臨床常用。

古籍論述

  • 《靈樞·經脈》提及經脈病候中「脈絀急」之象,與攣急相關。
  • 《金匱要略》以「腳攣急」描述陰液不足之證,主以芍藥甘草湯滋陰緩急。

攣急一證,涉及外感內傷,需結合四診詳辨其本,方能對證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