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攣節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攣節
攣節為中醫證名,指骨節拘攣之證,屬骨痹之外在表現。此證首載於《黃帝內經·素問·逆調論》:「病名曰骨痹,是人當攣節也。」其病機根源於腎虛髓涸,導致筋脈失養,進而引發攣縮拘急之象。
病因病機
攣節之形成,主要與腎精虧虛及髓海不足密切相關。中醫理論認為,腎主骨生髓,若腎精虧耗,則髓液不充,骨失所養,遂成骨痹。如《聖濟總錄·卷二十》所述:「腎脂不長,則髓涸而氣不行,骨乃痹而其證內寒也。」此外,肝主筋,腎水不足則不能涵養肝木,致使筋燥失潤,表現為筋脈攣急、關節屈伸不利。
臨床表現
攣節患者常見以下症狀:
- 關節拘攣:骨節僵硬,屈伸困難,甚則固定於特定姿勢。
- 疼痛不舒:多伴隨骨節隱痛或刺痛,遇寒加重。
- 形體消瘦:因腎精虧虛,髓液不充,可兼見形體羸弱、腰膝酸軟等虛損之象。
辨證論治
攣節屬本虛標實之證,治療當以補腎填髓為本,兼以柔筋緩急為標。
- 補益腎精:常用方如左歸丸、龜鹿二仙膠,以滋腎填髓。
- 養血柔筋:可選芍藥甘草湯加減,緩解筋脈拘急。
- 溫通經絡:若兼寒邪凝滯,可佐以獨活寄生湯,散寒通痹。
相關概念
攣節與拘攣(泛指筋脈拘急收縮)概念相近,然攣節專指骨節病變所致之拘攣,病位更深,多與骨痹並見。此外,痿證雖亦見肢體活動不利,但以肌肉萎弱無力為主,與攣節之拘急收縮有別。
攣節一證,體現中醫「腎-髓-骨-筋」系統之整體關聯,臨床需審證求因,標本兼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