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攣腰痛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攣腰痛

攣腰痛為中醫病狀名,指腰部筋肉拘攣收縮,屈曲難伸,並伴隨疼痛,嚴重者甚至無法直立。《素問·厥論》記載:「厥陰厥逆,攣腰痛,虛滿前閉譫言。」此症多因經氣逆亂、筋脈失養,或外邪侵襲、氣血瘀滯所致。

病因病機

  1. 經氣逆亂:足厥陰肝經主筋,若肝氣厥逆,經脈氣血運行不暢,筋脈失於濡養,則發為攣急疼痛。
  2. 寒邪凝滯:寒性收引,客於腰部,使筋脈拘急,氣血凝澀,不通則痛。
  3. 濕熱蘊結:濕熱之邪阻滯經絡,氣血運行受阻,筋肉失養而攣急。
  4. 腎虛不足:腰為腎之府,若腎精虧虛,筋骨失養,易致腰部軟弱無力,久則筋攣而痛。
  5. 瘀血內阻:跌撲損傷或久病入絡,瘀血停滯腰部,阻礙氣血運行,引發攣痛。

臨床表現
患者腰部筋肉緊繃,屈伸不利,疼痛劇烈時可致身體前俯,難以挺直。或伴隨下肢牽掣感,嚴重者甚至影響行走。若因肝經氣逆,可兼見胸脅脹滿、噯氣等症;寒邪所致者,痛處固定,遇寒加重;濕熱為患者,多見腰部重著,舌苔黃膩;腎虛者則常見腰膝酸軟,乏力易倦。

辨證論治
中醫治療攣腰痛,首重辨明病因,分型施治:

  • 肝氣厥逆:宜疏肝理氣、調和經脈,方選柴胡疏肝散加減。
  • 寒邪客絡:治以溫經散寒,可用烏頭湯或當歸四逆湯。
  • 濕熱阻滯:清熱利濕、舒筋活絡,如四妙丸合芍藥甘草湯。
  • 腎虛筋攣:補腎柔筋,方用左歸丸或虎潛丸。
  • 瘀血內停:活血化瘀、通絡止痛,如身痛逐瘀湯。

外治法
針灸取穴以足太陽膀胱經、督脈及足厥陰肝經為主,如腎俞、委中、太衝、陽陵泉等,配合艾灸或刺絡放血以舒筋活絡。推拿手法可鬆解局部筋結,緩解攣急。

攣腰痛屬筋脈病證,與肝腎、氣血密切相關,臨床須細審病機,方能對證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