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卵痛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卵痛

卵痛,又稱睪丸疼痛,為中醫病狀名,屬前陰病範疇。此症首見於《靈樞·五色》,載有「男子色在於面王,為小腹痛,下為卵縮」,意指男子面色反映於鼻準(面王)時,可兼見小腹疼痛,並向下牽引至睪丸收縮疼痛,提示局部氣血失調或經絡受阻。

中醫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卵痛多與肝、腎二經關係密切。足厥陰肝經循行繞陰器,主疏泄而調暢氣機;足少陰腎經主生殖,藏精而繫睪丸。其病因可分內外二端:

  1. 寒凝肝脈:外感寒邪或陽虛內寒,凝滯肝經,氣血不通,發為拘急冷痛,痛引少腹。
  2. 濕熱下注:嗜食肥甘或濕熱內蘊,下注陰器,灼傷絡脈,見睪丸腫痛灼熱,或伴小便赤澀。
  3. 氣滯血瘀:情志不遂或外傷所致,肝鬱氣滯,血行不暢,瘀阻絡脈,痛如針刺,痛處固定。
  4. 腎精虧虛:久病勞損或房事過度,腎精不足,筋脈失養,隱痛綿綿,伴腰膝酸軟。

證型與辨治

  1. 寒凝肝脈證

    • 表現:睪丸冷痛,遇寒加劇,得溫則減,舌淡苔白,脈沉弦。
    • 治法:暖肝散寒,通絡止痛。
    • 方藥:暖肝煎(《景岳全書》)加減,常用肉桂、小茴香、烏藥等。
  2. 濕熱下注證

    • 表現:睪丸腫痛灼熱,陰囊潮紅,或伴發熱,小便黃赤,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。
    • 治法:清熱利濕,疏肝止痛。
    • 方藥:龍膽瀉肝湯(《醫方集解》)加減,如龍膽草、梔子、車前子等。
  3. 氣滯血瘀證

    • 表現:睪丸刺痛拒按,痛處固定,舌暗或有瘀斑,脈弦澀。
    • 治法:理氣活血,化瘀止痛。
    • 方藥:少腹逐瘀湯(《醫林改錯》)合橘核丸(《濟生方》),常用桃仁、紅花、川楝子等。
  4. 腎虛精虧證

    • 表現:睪丸隱痛,綿綿不休,腰膝酸軟,眩暈耳鳴,舌淡少苔,脈細弱。
    • 治法:補腎填精,緩急止痛。
    • 方藥:左歸丸(《景岳全書》)或右歸丸加減,如熟地黃、山茱萸、枸杞子等。

外治法與針灸

  • 針灸:取肝經太衝、曲泉,腎經太谿,任脈關元等穴,寒證加灸,熱證用瀉法。
  • 外敷:寒證可用吳茱萸研末調敷;濕熱證以黃柏、蒲公英煎湯溻漬。

卵痛之辨治,首重辨明寒熱虛實,結合經絡臟腑理論,調其氣血,通其壅滯,方能標本兼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