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卵脹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卵脹

卵脹為中醫病名,指睪丸腫脹之證候。「卵」即睪丸,此病名首見於《備急千金要方》卷二十四,屬「陰(疒^頹)」範疇之一,亦與「疝氣」相關,俗稱「小腸氣」。

病因病機
根據《三因極一病證方論》卷十四所述,卵脹多因勞役過度、作息失節,或長期跨馬乘車,致使外陰部受壓,氣血運行不暢,導致睪丸腫脹,或見單側腫大、上下移位不定。中醫認為,此病與肝經氣滯、寒濕凝滯、或氣血瘀阻相關。肝經循行繞陰器,若情志不遂、肝氣鬱結,或感受寒濕之邪,皆可導致經脈氣血阻滯,發為卵脹。

臨床表現
主要症狀為睪丸腫脹疼痛,或偏墜一側,時大時小,嚴重者可能牽引少腹作痛。若兼寒濕者,可見陰囊冷痛、遇寒加重;若氣滯血瘀者,則腫痛堅硬、痛處固定。

治法與方藥

  1. 蒺藜湯:出自《三因極一病證方論》,主治卵核腫脹,方中以白蒺藜疏肝理氣,配伍川楝子、青皮等行氣止痛,適用於肝鬱氣滯型卵脹。
  2. 天台烏藥散:適用於寒凝肝脈者,以烏藥、木香溫通行氣,小茴香散寒止痛。
  3. 橘核丸:針對氣滯血瘀證,以橘核、桃仁活血散結,配合木香、延胡索理氣止痛。

相關病證辨析
卵脹與「疝氣」密切相關,但疝氣範圍較廣,可包含腹股溝斜疝、陰囊疝等,而卵脹專指睪丸腫脹。此外,需與「子癰」(睪丸炎)鑑別,後者多伴紅腫熱痛,屬熱證範疇。

古籍參考
除《備急千金要方》、《三因極一病證方論》外,《醫宗金鑒·外科心法要訣》亦提及陰腫諸證,強調辨明寒熱虛實以施治。歷代醫家多從肝經論治,結合溫通、行氣、化瘀等法,以調暢氣機、緩解腫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