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亂惑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亂惑
「亂惑」為中醫病狀名詞,指心神失調所致之煩亂迷惑狀態,患者常覺思緒紛雜、意志不堅,甚或言行失序。《素問·寶命全形論》提及:「余念其痛,心為之亂惑。」此段經文揭示,亂惑可因外感病痛或內傷情志,擾動心神而生,屬中醫「神志病」範疇。
病因病機
- 七情內傷:過度憂思、驚恐或鬱怒,導致氣機逆亂,上擾心神。《靈樞·本神》云:「怵惕思慮則傷神」,情志失調易使心神不寧,發為亂惑。
- 氣血失和:心主血脈而藏神,若氣血虧虛或瘀滯,神失所養,則現恍惚迷惑之象。《黃帝內經》強調「血氣者,人之神」,氣血不足或運行不暢皆可致亂。
- 痰火擾心:痰濁或火邪上蒙清竅,阻蔽心神,如《證治準繩》所述:「痰火熾盛,令人昏聵錯妄」,此類亂惑多伴見躁擾不寧、言語錯亂。
辨證分型
- 肝鬱化火:情志不遂,肝氣鬱久化火,上炎擾心,症見煩躁易怒、胸脅脹滿,舌紅苔黃,脈弦數。
- 心脾兩虛:思慮過度耗傷心脾,氣血生化不足,表現為心悸怔忡、健忘迷惑,舌淡脈細弱。
- 痰蒙心竅:痰濕內蘊,阻遏心神,常見頭重如裹、喃喃自語,苔膩脈滑。
治法與方藥
中醫治療亂惑重在調神定志,依證型施治:
- 疏肝瀉火:選用柴胡疏肝散合梔子豉湯,清解鬱火以安神。
- 補益心脾:歸脾湯加減,健脾養血,使神有所依。
- 化痰開竅:溫膽湯或滌痰湯化裁,豁痰醒神以除迷惑。
此症與現代醫學「焦慮狀態」或「思覺失調」部分表現相近,然中醫著眼於整體氣血陰陽之調和,以復心神清明為本。歷代醫家如張仲景、朱丹溪等,皆對情志致病有深入闡發,可為臨證參考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