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產後惡血入脾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產後惡血入脾
病證名,屬產後瘀血病證之一,指產婦分娩後惡露排出不暢,殘留胞宮之瘀血(惡血)積滯未消,復因飲食失調損傷脾胃,瘀血隨氣機上逆,內犯脾臟與胃腑所致。此證臨床以「噦惡不食」(噁心嘔吐、厭食)為主要表現,古籍《秘傳內府經驗女科》(吳梅庵)載:「產後食傷而嘔,血亦隨氣上逆,入於脾胃,故噦惡不食」,並主張以抵聖湯調治。
病因病機
- 惡露不盡為本:產後氣血虧虛,推動無力,或寒凝氣滯,致惡血(離經之瘀血)留滯胞宮。
- 飲食所傷為誘因:產後脾胃虛弱,過食生冷、油膩或暴飲暴食,損傷中焦運化,氣機壅滯。
- 瘀血上逆犯脾:脾胃氣機失和,升降失常,瘀血乘虛隨胃氣上逆,內擾脾之運化、胃之受納,故見嘔惡、納呆。
證候特點
- 主症:產後噁心嘔吐、脘腹脹滿、厭食拒食,或伴噯氣酸腐。
- 兼症:惡露量少色暗、夾血塊,或小腹刺痛拒按,舌質紫暗、邊有瘀斑,脈沉澀或弦緊。
治法與方藥
中醫治療以活血化瘀、和胃降逆為主,佐以健脾消食。
- 主方:抵聖湯(《秘傳內府經驗女科》),組成常含赤芍、當歸、人參、半夏、陳皮等,化瘀同時兼顧補氣健脾、降逆止嘔。
- 加減:
- 若瘀重腹痛,加蒲黃、五靈脂(失笑散)以增祛瘀之效;
- 若食滯明顯,加山楂、神麴消食導滯;
- 兼氣虛者,酌加黃耆、白朮補益中焦。
與相關證候鑑別
- 產後惡露不下:純屬瘀血內阻胞宮,以少腹硬痛、惡露驟止為主,無明顯脾胃症狀。
- 產後傷食:僅因飲食停積胃脘,見脘脹、嘔酸,但無瘀血徵象(如舌紫、腹痛如刺)。
此證反映了中醫「瘀血致病」與「脾胃氣機升降」的理論關聯,臨床需辨明瘀血與食滯孰輕孰重,方能精準用藥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