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羅浮山人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羅浮山人

1. 唐代道士羅浮山人
唐代羅浮山人,本名軒轅集,為八世紀著名道士兼醫家。其精通醫術,尤擅療疾,曾為廣州監軍吳德墉醫治足疾,療效顯著,因而聲名遠播。唐玄宗崇尚道教,聞其醫道兼修,遂詔其入京,欲授以朝奉大夫、廣州司馬等職,然軒轅集淡泊名利,堅辭不受,返歸羅浮山修隱。

唐代道教與醫學關係密切,道士常兼習醫術,以「醫道同源」為理念。軒轅集之醫術,或融合道家養生思想與傳統中醫理論,強調陰陽調和、氣血通暢,其治療足疾之法,可能結合針灸、導引或藥石,惜具體醫案未詳載於史冊。

2. 清代醫家羅浮山人
清代羅浮山人(姓名未詳),為廣東一帶醫者,深感當時醫家對臟腑形質認識不足,以致用藥施術多有謬誤,遂潛心鑽研人體結構。其參酌西方解剖圖譜,並結合道家經典《周易參同契》中「歷臟」之說,撰成《醫學引蒙新說》(1891年),後改名《歷臟篇》。

該書內容涵蓋「人生生之所以然」及「臟腑真形」共十二篇,試圖融合中西醫學知識,釐清臟腑實際形貌與功能。書中附有《鼠疫病情驗方》,反映其對時疫的臨床觀察與治療經驗。清代晚期,西學東漸,部分中醫開始吸收西方解剖學,羅浮山人之作正體現此一時代特色,試圖以實證精神補傳統中醫之不足。

中醫理論與羅浮山人之貢獻
中醫臟象學說注重功能系統,而非純解剖形質,如「心主神明」、「肝主疏泄」等,皆從氣化角度闡釋。羅浮山人援引西方解剖,或欲補足傳統理論對形質描述的模糊性,然其核心仍不離中醫整體觀。

《歷臟篇》可能涉及「形神合一」、「臟腑相應」等理論,並結合《參同契》丹道思想,探討精氣神與臟腑關係。其對鼠疫的驗方,或從溫病學角度出發,辨證用藥,反映清代醫家對熱病認識的深化。

羅浮山人一脈,無論唐代或清代,皆展現醫道交融之特色,兼取實證與哲理,為中醫史中值得探究之人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