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羅福至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羅福至

羅福至,清代醫家,湖南上湘人,生平事蹟記載較少,然其醫學著作《延齡纂要》二卷(成書於1822年)流傳於世,為研究中醫養生與臨證經驗的重要文獻。清代中醫發展注重實用與理論結合,羅福至之著述亦反映此特色,內容可能涉及養生延年、方劑彙編或臨證心得,符合當時醫家對「治未病」與調理氣血之重視。

《延齡纂要》與中醫養生理論
中醫養生強調「天人相應」與「陰陽平衡」,清代醫家尤重調攝之法。推測《延齡纂要》或收錄食療、導引、藥補等內容,與《黃帝內經》「春夏養陽,秋冬養陰」之旨相呼應。清代溫補學派盛行,若該書論及補益方藥,可能受張景岳「陽非有餘,真陰不足」思想影響,注重脾腎雙補,如人參、熟地等藥材之運用。

中醫名詞延伸

  1. 治未病:出自《素問》,指未病先防、既病防變,羅福至輯錄延齡之法,或與此概念相關。
  2. 氣血調和:清代醫家重視氣血關係,認為「氣為血之帥」,養生需調暢氣機,如透過八段錦等導引術促進經絡流通。
  3. 溫補學派:明代以降,醫家如張景岳主張溫養元氣,清代延續此風,《延齡纂要》若載補益方,可能反映此流派特色。

羅福至之著作雖未廣泛流傳,然置於清代醫學脈絡中,可窺見其融合養生與臨證之貢獻,為中醫文獻研究提供一隅參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