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羅鬲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羅鬲

羅鬲為中醫學中對「膈」的俗稱,見載於清代醫家錢秀昌所著之《傷科補要》。書中提及:「膈者,胸下腹上之界內之膜也,俗名羅鬲。」此處明確指出,羅鬲即解剖位置上分隔胸腹的膈膜,屬中醫臟象學說中「三焦」範疇的一部分,為氣機升降之樞紐。

在中醫理論中,膈(羅鬲)的生理功能與經絡循行密切相關。其位置對應於「上焦」與「中焦」之交會處,主司呼吸運動與氣血運行。《靈樞·經脈》記載,足太陰脾經「上膈,挾咽」,足厥陰肝經「上貫膈」,顯示羅鬲為多條經脈貫通之要衝,影響肝、脾、肺等臟腑功能。若羅鬲氣機受阻,可能出現呃逆、胸悶、噯氣等症狀,與現代醫學所述膈肌痙攣或功能失調有相通之處。

歷代醫家對羅鬲的論述多結合臨床病症。如《醫宗金鑒》論及「膈痛」時,強調其病機可因寒凝、氣滯、血瘀或痰飲停聚於羅鬲所致;治療上常選用旋覆花湯、血府逐瘀湯等方劑調暢氣血。此外,針灸學中,膻中、中脘等穴位亦能調理羅鬲之氣,反映其在中醫診療體系中的重要性。

綜觀之,羅鬲作為膈的俗稱,不僅是解剖結構的描述,更蘊含中醫對氣化功能的獨特見解,其理論與臨床應用展現了傳統醫學對人體整體觀的深刻認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