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產後惡血入肝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產後惡血入肝

病證名,屬產後病範疇,指婦人分娩後因情志鬱怒,導致惡露瘀滯,逆亂入肝經所引發的病理變化。肝主藏血、司疏泄,又主筋脈,若產後調攝失宜,氣機不暢,惡血不得循常道排出,反鬱結內陷肝經,則可發為此證。

病因病機
產後氣血虧虛,肝失所養,復因情志怫鬱,氣滯血瘀,惡血(殘留之瘀血)循經脈逆亂,內擾肝絡。肝為剛臟,體陰用陽,惡血瘀阻肝經,則肝風內動,筋脈失濡,故見手足瘈疭(抽搐拘攣)、筋攣強急等症,其狀類中風,然實非外風所致,乃內傷瘀血為患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主症:手足抽搐瘈疭,筋脈拘急,或見肢體震顫。
  • 兼症:胸脅脹痛、面色青晦、舌質暗紅或有瘀斑、脈弦澀。
  • 特徵:發病多與情志波動相關,症狀起伏不定,無外感表證。

治法與方藥
傳統以活血疏肝、熄風通絡為治則,方選《秘傳內府經驗女科》之丹皮散(丹皮、防風為主藥)。丹皮善清肝鬱火、活血散瘀;防風祛風解痙,二者相配,共奏化瘀疏肝、熄風止痙之效。若瘀血重者,可酌加當歸、赤芍、桃仁以增強活血之力;肝風亢動明顯者,佐鉤藤、羚羊角以平肝熄風。

古籍佐證
《婦人大全良方》亦提及「產後血虛,風邪乘虛客於肝經」之類似證候,強調瘀血與肝風相搏為病機關鍵。此證與「產後痙病」有別,後者多因亡血傷津、筋脈失養所致,而本證重在瘀血鬱肝,治法迥異。

現代中醫闡釋
從經絡理論析之,足厥陰肝經環陰器、布脅肋,惡血瘀阻經脈,氣血壅滯,故見筋脈拘急、胸脅不舒。現代臨床可結合舌脈及病史,辨證屬「血瘀肝鬱化風」者,均可以活血通絡、柔肝熄風為調治大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