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羅浩>的簡介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羅浩(清代醫家)
字:養齋
籍貫:新安(今安徽徽州地區)
生平:中年寓居揚州,博學多藝,尤精於醫術。羅浩主張「醫雖藝術,必先通儒書而後可學」,強調儒醫相融的學術傳統。
醫學著作與貢獻
-
《診家索隱》(1799年,兩卷)
- 此書為脈學專著,羅浩耗費十餘年編纂,輯錄歷代脈學精華,引述45家脈論,系統整理34種脈象及其主病。
- 內容涵蓋諸家診脈經驗、持脈手法及臨床注意事項,尤其注重脈象與病機的對應關係,體現其「以脈辨證」的學術思想。
- 書中脈學理論融合《內經》、《難經》及後世醫家如李時珍、張景岳等學說,並加以考辨,為清代脈學重要文獻。
-
《醫經余論》(1812年,一卷)
- 此書為羅浩對中醫經典的闡發與個人醫論,內容涉及陰陽五行、臟腑經絡及臨證心得,反映其深厚的理論素養與臨床實踐結合的特點。
-
佚失著作
- 《脈表》:推測為脈學圖表或脈象分類專著。
- 《藥性醫方辨》:可能涉及藥物性味歸經與方劑配伍的辨析,惜未傳世。
學術特色
- 儒醫並重:強調醫者須通儒理,以儒家思維深化醫學理論。
- 脈學集成:系統整理歷代脈法,注重脈象與病機的動態聯繫,對後世脈診發展影響深遠。
- 臨證務實:著作中多結合實際診療經驗,避免空談理論。
師承與影響
弟子黃龍祥承其學,延續新安醫派脈學研究傳統。羅浩的著作在清代醫林中頗受重視,尤以《診家索隱》為脈學研究者所推崇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