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羅絡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羅絡
羅絡為中醫解剖結構名詞,指狀如羅網般分布的絡脈系統,屬絡脈分支中較為細密的部分。其名取自「羅網」與「絡脈」之合義,形容此類絡脈縱橫交錯,如網狀纏附於主絡周圍,具有滲灌氣血、聯絡臟腑肢節的作用。
經典依據
《靈樞·經脈》明確提及羅絡與脾之大絡的關係:「此脈若羅絡之血者,皆取之脾之大絡脈也。」意指脾之大絡(名為「大包」,位於腋下)周邊佈散細密如網的絡脈,即為羅絡。此類絡脈可視為脾絡的延伸,協助輸布脾所統攝的氣血至周身,尤重於維繫胸脅與四肢的營養輸送。
生理與病理意義
- 氣血滲灌:
羅絡作為絡脈的末梢,進一步細分為「孫絡」,深入組織間隙,使氣血得以滲透濡養細微結構。若羅絡瘀阻,可能導致局部氣血不暢,表現為肌膚麻木、疼痛或血瘀斑點。 - 脾絡功能延伸:
脾之大絡主「束縻諸絡」,而羅絡則協助其調節作用。脾虛氣弱時,羅絡失於充養,可能出現四肢乏力、皮下隱隱青絡顯露;若濕熱困脾,羅絡纏滯,則易見胸脅脹滿、身重困倦。 - 診察價值:
中醫望診中,觀察體表細絡(如魚際、舌下)的色澤與形態,部分可反映羅絡狀態。例如,絡脈青紫迂曲,常提示氣滯血瘀;絡色淡白稀疏,多屬氣血不足。
與現代醫學的關聯
羅絡的結構概念近似於微循環系統中的毛細血管網,但中醫更強調其功能上的整體性,即與脾臟氣化功能的聯動。現代研究亦發現,脾虛證患者常見微循環障礙,間接印證羅絡瘀滯的病理基礎。
羅絡雖非獨立經脈,卻是經絡系統中不可或缺的細微通路,體現中醫「經主氣、絡主血」的理論特色,亦為臨床辨治氣血病變提供重要思路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