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羅美>的簡介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羅美(約17世紀),字澹生,號東逸,別號東美,清代著名醫家。原籍新安(今安徽徽州地區),後遷居虞山(今江蘇常熟)。其學識淵博,早年以儒學聞名,精通經史,尤擅《易經》之理,晚年轉而專研醫術,以醫藥濟世,於中醫理論與臨床實踐均有卓越貢獻。
學術成就與著作
- 《古今名醫方論》(四卷,1675年)
此書匯集歷代名方及羅氏自擬方共130餘首,每方末附明清醫家方論,析方精詳,注重實用性。書中不僅收錄經典方劑如《傷寒論》《金匱要略》之方,更結合臨床經驗,闡釋配伍原理與適應證候,對後世方劑學發展影響深遠。 - 《古今名醫匯粹》(八卷,1675年)
羅氏輯錄元、明、清三代醫家之論述與醫案,分為「醫論集」「脈要集」「病能集」三部分,體系嚴謹。書中特別推崇薛己(薛立齋)與張介賓(張景岳)之學說,反映其重視脾胃補益與陰陽調和的學術傾向。後世曾節錄此書為四卷,改名《名醫匯編》。 - 《內經博議》(四卷)
此書為羅美研究《黃帝內經》之心得,分「天道」「人道」「脈法」「針刺」「病能」「述病」六部,廣泛徵引歷代醫家註解,結合《易經》哲學與儒學思想,深入闡釋《內經》理論。例如,於「天道部」論及天人相應之理,強調自然節律與人體氣血運行之關聯;「脈法部」則辨析寸口脈象與臟腑病機的對應關係,展現其深厚的理論功底。
學術特色
- 融會儒醫之理:羅美以儒學根基詮釋醫理,尤其善用《易經》陰陽變化之道闡述病因病機,如《內經博議》中結合「太極動靜」解說經絡氣血之運行。
- 重視臨床實用:其著作雖旁徵博引,但始終以臨床療效為依歸,如《古今名醫方論》選方嚴謹,注重加減化裁之法,體現「因證制方」的靈活性。
- 推崇溫補學派:受薛己、張景岳影響,羅美論病多從脾胃、腎命入手,強調「扶正祛邪」的治療思路,與當時江南醫家重視滋陰的風氣互為補充。
歷史評價
羅美之學承襲明代溫補學派,又兼收各家之長,其著作系統性強,兼具理論深度與實用價值,對清代中醫學的傳承與發展具有重要意義。《四庫全書總目提要》評其書「採摭既富,擇焉亦精」,後世醫家如吳鞠通等亦受其啟發。
(註:以上內容基於歷史文獻與中醫理論體系整理,聚焦學術脈絡,不涉臨床建議。)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