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律暢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律暢
律暢為中醫術語,源於《黃帝內經》,指自然界六氣運行和諧、節律通達的狀態,亦引申形容人體氣機調暢、陰陽協調的生理表現。此概念融合天文曆法與醫學理論,反映中醫「天人相應」的核心思想。
一、詞源與經典依據
《素問·氣交變大論》載:「春有鳴條律暢之化,則秋有霧露清冷之政。」此處「律暢」描述春季風調雨順、六律和諧的氣候特徵。中醫認為,自然界的律暢與人體五臟氣機相互呼應:春屬木,對應肝氣疏泄;若天地律暢,則肝氣條達,反之則易生鬱滯。
二、中醫理論內涵
- 六律與時令
「六律」原指古代音律十二律中的陽律(黃鐘、太簇、姑洗、蕤賓、夷則、無射),用以標記節氣變化。中醫借「律暢」比喻四時氣候有序,如春溫、夏熱、秋涼、冬寒各守其時,人體方能順應自然,維持健康。 - 氣機調達
人體氣血運行需如「律暢」般節律分明。肝主疏泄,性喜條達,若情志抑鬱或外邪侵擾,可致肝失疏泄,氣機鬱滯,表現為胸脅脹滿、月經不調等症。治療上常以柴胡、香附等藥疏肝解鬱,恢復「律暢」狀態。 - 經絡流注
十二經脈氣血流注依時辰循環,與自然界律暢相應。如子時(23:00–1:00)膽經當令,丑時(1:00–3:00)肝經主事,此時安臥有助氣血歸藏,違逆則易致肝胆功能紊亂。
三、臨床應用延伸
「律暢」思想亦體現於脈診與養生:
- 脈象:健康脈象應如「春弦、夏洪、秋毛、冬石」,符合四時律暢;若脈逆時令,則提示臟腑失調。
- 養生:《靈樞·本神》強調「順四時而適寒暑」,春季宜夜臥早起以應生氣,秋季早臥早起以收斂神氣,皆為維持人體律暢之法。
綜言之,「律暢」既是自然界陰陽消長的理想狀態,亦為人體氣血調和的終極追求,貫穿中醫生理、病理及治療體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