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羅汝蘭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羅汝蘭

羅汝蘭,字芝園,一字廣文,清代廣東石城人,為光緒年間(1875-1908年)著名醫家。其學術貢獻集中於鼠疫防治,並結合中醫理論與臨床實踐,提出獨特治法,對後世溫病學及疫病治療影響深遠。

學術背景與臨床貢獻

羅汝蘭深受王清任《醫林改錯》影響,主張「瘀熱致疫」之說,認為鼠疫乃熱毒壅滯、瘀血內結所致。其治法以「清熱解毒、活血化瘀」為核心,兼顧解表透邪,創制「加減解毒活血湯」為主方,臨床療效顯著,救治患者甚眾。此方融合了活血祛瘀(如桃仁、紅花)與清熱解毒(如連翹、生地)之品,體現了「血行則毒解」的治療思路。

著作與文獻整理

  1. 《治鼠疫法》刊行
    光緒十七年(1891年),羅汝蘭獲吳存甫所著《治鼠疫法》,深感其價值,遂與同儕許經畬討論後加以增補,首次刊行推廣。
  2. 《鼠疫匯編》成書
    光緒十九年(1893年),補入其侄羅啓沃之外用「塗瘰方」等經驗;至光緒二十一年(1895年),進一步彙整個人治驗與醫案,編成《鼠疫匯編》。該書系統闡述鼠疫病源、傳變及治法,強調「逐瘀解毒」為關鍵,並收錄多首實用方劑,如「解毒活血湯」加減法及外敷方。
  3. 後世增訂與影響
    清末民初,鄭肖岩將此書增訂為《鼠疫約編》,使其流傳更廣,成為中醫疫病學重要文獻。

學術思想特色

羅汝蘭之理論承襲溫病學派,並創新結合「瘀血致病」學說:

  • 病機認識:提出鼠疫乃「熱毒熾盛,瘀阻經絡」,與傳統溫病「衛氣營血」傳變互為補充。
  • 治法創新:以活血化瘀貫穿治療,佐以清熱透表,如方中重用赤芍、丹皮涼血散瘀,輔以葛根、柴胡疏解表邪。
  • 外治法的應用:重視局部處理,如以「塗瘰方」外敷淋巴腫塊,體現中醫「內外合治」原則。

歷史意義

羅汝蘭之成就,不僅在於有效控制當時鼠疫流行,更在於其將傳統中醫理論靈活運用於急性熱病,為後世治療疫病提供重要範例。其著作《鼠疫匯編》亦成為研究中醫疫病學與清代溫病學發展的關鍵文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