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產後惡血沖心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產後惡血沖心

產後惡血沖心,又稱產後惡血入心,為中醫婦科病證名,首載於《太平聖惠方》卷八十。此證多因產後惡露不暢,瘀血內停,上衝心包所致,屬產後危重證候之一。

病因病機

產後氣血虧虛,若調攝失當,易致惡露排出不暢,瘀血滯留胞宮。瘀久化熱,或情志鬱結,氣機逆亂,則惡血隨沖脈上逆,擾亂心神,甚則蒙蔽心包,發為此證。

臨床表現

主要見神志異常,如煩躁不安、譫語狂亂,或神昏不語;兼見胸悶氣促、面赤唇紫、舌質暗紅或有瘀斑、脈弦澀或沉緊。嚴重者可現四肢厥冷、冷汗淋漓等脫證之象。

辨證要點

  1. 瘀熱擾心:以神昏譫語、惡露色紫暗夾塊為主,舌絳苔黃。
  2. 寒凝血逆:見神昏肢冷、惡露量少色黑,舌淡苔白滑。
  3. 氣滯血瘀:兼胸脅脹痛、噯氣頻作,脈弦澀。

治法與方藥

  1. 活血化瘀、清心開竅:適用於瘀熱證,方選生化湯安宮牛黃丸加減,或桃仁承氣湯化裁。
  2. 溫經散寒、降逆化瘀:寒凝者用黑神散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合蘇合香丸
  3. 理氣解鬱、通絡逐瘀:氣滯者予血府逐瘀湯加鬱金、石菖蒲。

古籍論述

《太平聖惠方》強調「產後惡血衝心,令人悶絕」,指出瘀血上攻為病機核心。《婦人大全良方》進一步闡述,此證若失治,可轉為「產後血暈」,危殆立至。

附:相關名詞

  • 惡露:產後排出之餘血濁液,正常者漸少而淡,若瘀阻則色暗有塊。
  • 血暈:產後血虛或血瘀所致昏厥,與惡血沖心皆屬產後急症,然病因有虛實之別。

此證貴在早期辨治,若見神昏脈亂,需急予活血開閉,防其內閉外脫。歷代醫家均視為產後重症,臨證不可輕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