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羅仲光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羅仲光,明代著名醫家,字覲吾,自號青城山人,南充(今屬四川)人。其生平以儒學為根基,博覽群書,後因母病而潛心鑽研醫術,終成一代醫家。羅氏醫術精湛,尤擅傷寒之學,其著作雖多散佚,然據史料所載,曾撰《傷寒補古》、《活人奇方》二書,足見其於中醫理論與臨床實踐之深厚造詣。

學術背景與醫術特色

羅仲光習醫之初,深受儒家「仁術」思想影響,主張醫者當以濟世為懷。其學術淵源可追溯至《內經》、《傷寒論》等經典,並結合歷代醫家之論,尤重張仲景之學。在《傷寒補古》一書中,羅氏或對《傷寒論》未盡之處加以補闕,或對古方進行考證與發揮,體現其「以古為鑑,補其未備」的學術思路。

著作探微

  1. 《傷寒補古》
    此書雖佚,然從書名推測,內容當屬傷寒學之補遺或註解。明代傷寒學派興盛,羅氏可能針對《傷寒論》中晦澀難明之處,結合臨床經驗予以闡釋,或對六經辨證、方劑應用提出新見。
  2. 《活人奇方》
    書名「活人」二字,顯見羅氏重視醫術之實效性。此書或收錄其臨證效方,針對疑難雜症提出獨特治法,反映其「奇方」不拘常法的用藥風格。明代醫家多擅蒐集民間驗方,羅氏可能融匯諸家之長,自成體系。

傷寒學之貢獻

羅仲光身處明代,正值傷寒學派與溫病學派交替之際。其學術可能兼具兩派特點,既遵循仲景六經辨證框架,又對溫熱病證有所涉獵。明代醫家如陶華、王肯堂等皆對傷寒學有獨到見解,羅氏或與之相互影響,進一步豐富傷寒理論。

歷史評價

雖羅氏著作未得流傳,然其名見載於地方志及醫史文獻,足證其於當時醫界之地位。其「因母病而習醫」之事蹟,亦符合傳統儒醫「孝悌濟世」之形象,彰顯醫者仁心。

羅仲光之醫學思想,融合儒醫文化與臨證實學,堪稱明代中醫發展之縮影。其佚著之失,雖為中醫學術之憾,然其名仍留青史,為後世提供探究明代傷寒學派之線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