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螺蓋翳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螺蓋翳

螺蓋翳為中醫眼科病名,首載於《眼科纂要》,屬外障眼病範疇。此症與「旋螺突起」同義,指黑睛(角膜)或睛珠(晶狀體)病變所致之局部隆起,狀如螺殼蓋覆,故而得名。其病因病機多與肝經風熱、濕毒上攻,或氣血瘀滯、痰濕凝結相關,亦可因外傷或疳積上目引發。

病因病機

  1. 肝經風熱:風熱之邪侵襲目絡,循肝經上犯黑睛,灼傷津液,致局部腫突。
  2. 濕毒蘊結:脾胃濕熱內蘊,濁毒上蒸於目,纏滯氣血,形成翳障。
  3. 氣血瘀滯:外傷或久病入絡,血行不暢,瘀阻目竅,睛珠失養而變生凸起。
  4. 痰濕凝結:肺脾失調,痰濕內生,上蒙清竅,結聚成翳。

臨床表現

患眼可見黑睛或瞳神區域局部隆起,色白或泛黃,形似螺蓋,表面或光滑或粗糙。常伴目赤腫痛、畏光流淚、視物昏矇等症。若因疳積所致,多見於小兒,兼見形瘦腹脹、夜盲等虛損之象。

辨證論治

中醫治療以辨證為本,分型施治:

  • 肝經風熱證:宜清肝瀉火、退翳明目,方選羚羊角散加減。
  • 濕毒上攻證:當清熱化濕、解毒消翳,可用甘露消毒丹黃連解毒湯
  • 氣血瘀滯證:治以活血化瘀、通絡散結,方取血府逐瘀湯化裁。
  • 痰濕凝結證:需化痰散結、健脾利濕,選二陳湯五苓散

外治法則可配合退雲散點眼,或針刺攢竹、睛明等穴以通絡消翳。古籍《目經大成》亦提及「刀針撥障」之術,適用於翳障堅厚者,然需謹慎操作。

螺蓋翳之病程長短不一,輕者經調治可漸消,重者恐遺留宿翳,影響目力。其辨治需結合全身證候,尤重肝脾調理,方能標本兼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