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產後惡露腹痛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產後惡露腹痛

產後惡露腹痛,又稱「兒枕痛」,首見於宋代《婦人大全良方》卷二十,為婦人產後常見病證之一。此症主要因產後胞宮內殘留之惡露排出不暢,或寒凝氣滯,瘀血內阻所致,臨床表現為產後小腹疼痛,惡露量少色暗,或夾血塊,伴有拒按、舌質紫暗、脈沉澀等瘀血內停之象。

中醫認為,產後惡露本為胞宮排出之餘血濁液,應自然排出體外。若因產時感寒、氣滯血瘀,或氣血虛弱無力推動,則惡露滯留胞宮,阻礙氣血運行,形成「不通則痛」之病理機制。其病因可分為以下三類:

  1. 血瘀型:多因產時受寒,或情志不暢,導致瘀血內結。症見腹痛拒按,惡露色紫暗、夾血塊,舌有瘀斑,脈弦澀。治宜活血化瘀,方用《傅青主女科》之生化湯加減,以當歸、川芎、桃仁等藥溫經化瘀。
  2. 寒凝型:產後起居不慎,寒邪客於胞脈,血得寒則凝。症見小腹冷痛、得熱稍減,惡露量少色黯,四肢不溫,脈沉緊。治宜溫經散寒,方選少腹逐瘀湯,配伍小茴香、乾薑等辛溫之品。
  3. 氣虛型:素體虛弱,或產時失血過多,氣血虧虛,推動無力。症見腹痛隱隱、喜按,惡露色淡質稀,神疲乏力,脈細弱。治宜益氣養血,方用聖愈湯加減,佐以黃芪、黨參等補氣之藥。

此證需與「產後血暈」、「產後發熱」等鑑別,其關鍵在於腹痛是否伴隨惡露異常。歷代醫家如張景岳《景岳全書》亦強調,產後瘀血未盡者,不可驟用補澀,恐留邪為患。臨床辨證時,須詳察惡露之色、質、量及腹痛性質,以明病機所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