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倮蟲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倮蟲

在中醫理論中,「倮蟲」為古代對生物分類的專有名詞,泛指體表無毛、羽、鱗、甲等覆蓋物的動物,與「鱗蟲」(有鱗者)、「羽蟲」(有羽毛者)、「毛蟲」(有毛者)、「介蟲」(有甲殼者)並列為「五蟲」之一。此分類法源自《黃帝內經》,尤其見於《素問·五常政大論》,其記載:「太陰司天,倮蟲靜,鱗蟲育,羽蟲不成。」此處以「倮蟲」對應太陰濕土之氣,說明不同氣候條件下各類生物的盛衰變化,體現中醫「天人相應」的整體觀。

倮蟲與五行學說的關聯

中醫五行學說中,倮蟲屬「土」,與脾臟相應。《素問·陰陽應象大論》云:「中央生濕,濕生土……其蟲倮。」土性敦厚,主化育萬物,故倮蟲(如人類及部分哺乳動物)被視為「土氣」所生的生物。脾主運化,與倮蟲的生理特性相通,皆強調「養育」與「承載」之功。

倮蟲在運氣學說的應用

在五運六氣理論中,倮蟲的狀態可反映自然氣候的變化。如《素問·五常政大論》提及,太陰司天(濕土主令)之年,倮蟲因土氣旺盛而「靜」,即活動平穩;反之,若歲運剋土(如風木過勝),倮蟲可能受抑。此類論述不僅說明生物與環境的互動,亦為古代醫家推測疾病流行趨勢的依據之一。

倮蟲的生理特徵與中醫理論

倮蟲體表無明顯保護層,中醫認為此特性與「脾主肌肉」相關。脾氣健運則肌肉豐滿,反之則形體瘦弱。此外,《靈樞·五味》提到「五穀為養,五果為助,五畜為益,五菜為充」,其中「五畜」(牛、犬、羊、豬、雞)多屬倮蟲範疇,其肉質補益脾胃,進一步印證倮蟲與土行的密切聯繫。

古籍中的倮蟲記載

除《內經》外,《周禮·考工記》亦將動物分為「五物」,倮蟲列為「無屬者」,而《大戴禮記·易本命》則以「倮之蟲三百六十,而聖人為之長」,強調人類屬倮蟲之靈。此類文獻均反映古代對生物分類的哲學思考,並融入中醫理論體系,成為解釋人體與自然關係的重要框架。

綜上,倮蟲作為中醫傳統分類概念,不僅是生物形態的描述,更蘊含五行、臟象及運氣學說的深層涵義,展現中醫對生命與自然規律的獨特認知。